每周工作安排

“绘本”走进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

作者:封浜小学更新时间:2018-09-05 09:24点击量:0


上海市嘉定区封浜小学 吴静燕

【摘要】

在低年段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已有许多初步的尝试,然而因为孩子的年龄特点,也是因为没有相关可用的材料,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一直走在研究的路上。本课例中,教师通过情绪绘本教学融入班会课的设计,从而达到对低年段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目的。有趣的绘本教学既让学生融情于课堂,也让学生真正认识了何为悲伤情绪,如何对待悲伤情绪。当然,如何利用“绘本”进行更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还需要班主任们更多的实践与设想。

【关键词】

 绘本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班会课

【研究背景】

绘本, 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这是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书中的图与文有着同等的重要性,有时候图画的意蕴呈现性甚至比文字要来得妙。绘本的主要特色就是提供给读者(尤其是年龄较小的读者)在视觉方面真实或是美感的经验。绘本的内容常具有简单的故事大纲,有时候也会集中呈现某种简单的意义和结构。绘本不仅可以讲故事、学知识,而且是一种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立建构精神及培养多元智能的有效工具。

所谓“绘本教学”,指的是教师利用绘本材料,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实施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绘本教学的内容不设限,可以从学科教学到德育教育,都能够找到相应的绘本材料。然而,目前绘本教学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1、将绘本学习与语文学习类比。对低年段的孩子来说,绘本的图片较多,文字较少,所以一些教师会把绘本学习的重点放在生字与朗读上,让学生失去了对绘本的热情。2、对绘本分析太过透彻。如同在做阅读分析,也使得孩子失去了真正阅读绘本的价值。3、指导不到位。孩子对于自主阅读绘本不会存在任何问题,而有一些经验体验往往是学生还没有得到建构,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引导,如一些情绪上的认知体验及应对机制。

【研究意义】

低年段的孩子在感受道德、情感方面有很清晰社会认知,即社会规则公认的好的方面,如诚实、善良、友爱等,而这种认知有些浮于表面,没有心理上的直观感受。假如将这些概念以文字的形式抽象地灌输给孩子,他们或许一知半解的理解着,而绘本就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好的绘本具有一种强大的功能,可以把包罗万象的人生百态转化为比较温馨、善良、光明的故事,让孩子从中得到一种纾解及正向的影响。因此,在开展班会课教学时,我以《毛毛兔情绪系列绘本》为载体,开展了“情绪”为主题的班级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教学。

【案例过程】

以情绪“悲伤”为例:

首先,在引入时,不直观引出“悲伤”的定义,而是引入小兔子“rabbit”这个绘本中虚拟的人物。

【教学片段1】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新同学,想不想看看他是谁?(出示图片)

师:他的名字叫“rabbit”,他和我们大家一样,今年也读二年级啦,快和“rabbit”打个招呼吧。

生:hi,rabbit。

引入“rabbit”这个虚拟形象时,尽可能创造与班级学生同质的特点,如也是一名二年级学生。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的将自身投射在“rabbit”的身上,对“rabbit”所遭遇的事情更有深切的认同感与代入感。

接着,以“rabbit”不同的表情与肢体动作,来让学生分辨不同情绪的外在表现是怎样的。从而引出这堂课的主题——伤心。

【教学片段2】

师:你觉得“rabbit”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出示图片)

生:高兴。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嘴巴张开的、脸上有两团红晕、眼睛眯起来了、好像在跳起来一样……

师:没错,“rabbit”见到你们可开心了。

师:但“rabbit”有时候也会这样,猜猜它此时的心情(出示图片)

生:生气。

师:如果你生气哪些表情会跟他一样?

生:眉头皱起来了、嘴巴撅起来了、眼睛瞪圆了……

师:嗯,从这些表情我们看出来“rabbit”很生气。

师:“rabbit”有时还是这样的——他怎么了?(出示图片)

生:他很伤心。

师:你是怎么猜测到的?

生:他在哭、他的耳朵耷拉下来、他的嘴巴是向下弯的。

师:没错,“rabbit”正抱着他最最心爱的兔子娃娃,伤心的大哭呢!伤心是一种在所难免的情绪。

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和社交技巧,这项能力遵循着一定发展性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接触经验以及认知经验来增加准确性。面部情绪识别能力始于婴幼儿期,横向研究表明:大多数儿童5岁后对特定情绪(快乐、悲伤和生气)的识别能力就接近于成人。因此,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图片中“rabbit”这样一个形象的表情动作细节的不同,找出对应的某种情绪,实际上也是反映了他自身在该种情绪的表现和认知。可以看出来,对于伤心的情绪表达,学生是较为熟知的。

引入伤心的情绪后,转而再和学生探讨,引起伤心情绪的可能原因。在这一部分的处理上,并非直截了当的让学生剖析自身的原因,而是通过“rabbit”为中介,让学生讲讲“rabbit”为什么会哭得这么伤心。

【教学片段3】

师:你觉得“rabbit”为什么这么伤心啊?

生1:可能是他的娃娃被弄坏了。

师:哦,有可能,这可是他最喜欢的娃娃了。

生2:可能他的作业没写完。

师:作业没写完会怎么样呢?

生2:可能会被批评。

学生的答案或许是从侧面道出了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伤心事,借“rabbit”之口得以叙述,继而引出伤心的感觉会令人非常难受。绘本中以非常特别的方式,如黑白色的画、神情的变化等以直观感受的方式予以呈现。此时,再辅以悲伤的背景音和教师情真意切的情绪描述,在课堂中营造伤感、情绪低落的氛围。这样一来,学生情绪体验在缓缓的引导中与“rabbit”产生了某种共感,甚至部分孩子的表情形同“rabbit”。

最后,当讲到如何缓解伤心时,教师设计了以“帮‘rabbit’赶走伤心的大乌云”为目标的活动环节。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各想妙招。课堂进行到这里,同学们已将“rabbit”视为自己的小伙伴,内驱力完全被激发,纷纷支招:如做做喜欢的事情、抱抱他、找他一起做游戏转移注意力等来帮助“rabbit”走出悲伤的情绪。这个支妙招的过程是看似在助人,实际上也是助己的方法。

【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当最后一个环节问到孩子们:“你曾经遇到过什么伤心事?你是如何解决你悲伤的心情呢?”孩子们给我的答案与课前调查时的答案对比来看,方法途径都丰富了不少,甚至有的孩子原来无法自我排解伤心的情绪,也会尝试去寻求家人或者老师的安慰。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孩子在上完课后的某个课间,因为未完成作业而埋头大哭的时候,在他桌边的一个女孩悄悄地走到了他的身边,双手环住了他,并轻声的安慰着他。二年级的小朋友有着这样的同理心让我非常惊讶。也许,在与绘本中伤心的“rabbit”交流的时候,让她幼小的心里留下的不只是对于自我情绪的认知和应对机制,更是悄悄播种了一颗“爱”的种子。

【教学反思】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大家长。如果说学科教学教会孩子们知识与技能,班主任则是孩子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的引导者。把班会课的自主权还给孩子,让他们在辨析、实践、互助中学会真正去领悟。绘本,这一陪伴孩子成长的上好恩物不失为一个良好选择,将“心理辅导”这一元素融进班会,则是心理教育和品德教育有效糅合的有益尝试,一堂特殊的班级心理健康辅导课就此应运而生。然而,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也不乏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课堂氛围调和略有不够

心理辅导需要被辅导对象处于极度放松的情况下进行疏导,然而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平时课堂上多注重行规训练,因而坐姿过于严谨,略显轻松不够。这样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学生的心理状态是紧闭的,而非打开的。

二、活动设计稍显简单

如传统的心理课的话,通常以活动串联起整个课堂,而当借助绘本时,则趋向于启发式对话居多。尽管孩子们在课堂上还是比较沉浸在绘本所创设的环境里的,但是个别学生对于长时间的对话显得没有兴趣,对课堂的持久性注意力不够。  

三、加强对绘本作品的正确解读

因选取的这本绘本为外国作品,译制本中的某些用词或者场景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不常见的。因此,在使用绘本作为材料的时候,要将这些问题纠正好,以中国孩子的视角进行相应的解释。

总之,利用“绘本”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的实施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与实践,并在实践中归纳方法、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作为班主任,更多的是要思考“做好建班育人”并研实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这会是一条铺满芬芳的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道阳,殷欣(2015). 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研究进展.教育生物学杂志. 87-91.

2.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伍新春(201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联系电话:021-59137048 学校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吴杨路50号

copyright©2017 上海市嘉定区封浜小学

沪ICP备11021021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