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推广

《百草园》第57期

作者:封浜小学更新时间:2019-12-03 15:09点击量:0


 


            五十七期

  二0一九年第二期      0一九年12月出版

∽∽∽∽∽∽∽∽∽∽∽∽∽∽∽∽∽∽∽∽∽∽∽∽∽∽∽∽∽∽∽

         

管理经纬线

1、我们阳光 我们幸福…………………………………………… 张  燕

2、乐声中润泽心灵  阳光下激扬生命…………………………  陈国琴

德育新视点

3、男孩女孩节日乐  有滋有味享幸福……………………………郁嘉蕾

4、《西游记》阅读交流悦分享…………………………………… 万玲玲

学科教与学

5、细化评价促学习,分层指导助成长 ………………………… 顾云逸

6、小学数学作业难易有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魏玉雷

7、从学情出发,促成数学高效学习……………………………  李自强

8、算理巧突破 算法秒内化……………………………………… 姜  平

9、感同身受,朗读可以这样来进行………………………………张晓晨

10、因“乐”而乐 学有门道………………………………………卫朝雅

11、虽是过客,力做常客………………………………………… 王红英

教育小故事

10、我与教育技术同行…………………………………………… 张歆怡

11、整合探究 事半功倍…………………………………………  陆良英

12、在幸福的课堂中有效落实友善的学习……………………… 孟敬东

13、从校服看中国发展…………………………………………… 管诗祎

14、学校的“幕后英雄”………………………………………… 李敏一

家教新天地

15、家长的素养是孩子的起跑线……………………四(5)班 顾清菡家长

16、家长先“美丽”,孩子后“动人”…………… 四(1)班 李梓墨家长

    编:高岚岚                

  副主编:陈音华               封面设计:闵晓君

 委:卫朝雅

 

我们阳光,我们幸福

张燕撰

阳光,大自然赋予人类光明和温暖的使者。走进封小的校园,黄绿相间的主色调,迸发着生命的活力。励志石“攀登”指引着封小人积极进取,追求卓越。校园吉祥物“阳阳”和“乐乐”期待着封小学子阳光下快乐成长……

一所学校的发展不在于其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秉承着对生命的尊重,吮吸着阳光的味道,封小人坚持“阳光教育 炫色生命”的办学理念,弘扬“攀登”的学校精神,协作进取、创新发展,享受阳光教育带来的幸福。“阳光文化”为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注入了蓬勃生长的力量,使学校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阳光文化为封小调试出适合师生发展的育人温度,涵养了生命的气象,让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阳光,让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幸福。“幸福读书郎”,“幸福教书匠”,“幸福教工团”身处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一、“阳光课程文化”塑造“幸福读书郎”

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组成部分。“B-I-G”课程是我校“阳光下的男孩女孩们”特色品牌的传承与创新。“B”和“G”分别代表Boy和Girl,分别针对男孩女孩的身心特点和爱好需求,为满足他们不同的成长需求提供的个性化课程。“I”则代表In common,是由学校全面统整,适合所有孩子的发展,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常规课程,包括基于校本化实施的国家课程、基于学生多元需求的微型选修课程、基于学校特色的“我的童年在探究”传统课程。其次,我们关注“B-I-G”课程的英文含义即“大课程”,显示着“无处不课程、无事不课程、无时不课程”的大课程观。

课程是一种动态生长的、丰富精彩的“生态系统”。我们在课程开发和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估上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尽可能让“B-I-G”课程进入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追求男孩女孩健康幸福成长的价值基点,塑造了“幸福的读书郎”。

1、男孩课程  更显男孩本色

B”课程,男孩课程,培养智慧、儒雅、阳刚的男孩。我们外聘专业教练和学校课程负责人共同实施“足球小子”和“少儿太极”科目,组建“小太阳男生合唱团”等。在团队中,男孩懂得了友谊和付出;在困难中,男孩们获得解决问题的勇气;在情绪中,男孩释放了最真实的自己。

2、公共课程  更显综合素养

I”课程是“B-I-G”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内,关于“I”课程的故事也最多,在“墨韵书香”实践园——书法教室、墨廊,孩子们认真临帖,翰墨飘香;在“种子创客”工作坊——创新实验室、种子博物馆,孩子们仔细观察种子的构造,兴致勃勃地聆听“种子的前世今生”; “慧雅阅读”交流场——“采知苑”、“悦读星舞台”、“电子阅览室”,孩子们沉浸在书海中,尽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在校外实践基地——新泽园、太太乐公司、江桥消防中队、上海禁毒馆,孩子们根据学习单参与互动体验……这些有磁性、有魅力、有故事的文化站点让读书郎得到了愉悦而丰富的课程体验与经历,也激发他们带着更多的学习热情进行“I”课程的深度探究。

3、女孩课程  更显女孩气质

G”课程,就是女孩课程,培养文雅、灵秀、聪慧的女孩。《炫舞精灵》塑造了女孩的婀娜身形,《琴韵悠悠》培养女孩的音乐素养,《发饰DRY》在自我扮美的同时也锻炼了女孩的生活自理能力……

课程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我们给学生提供怎样的课程,学生就会怎样地生活。在B-I-G”课程的丰富体验中,读书郎们时刻能感受着阳光的气息,因为这个丰富、多元、立体的课程为学生打开了视界,解放了心灵,提升了素养。他们学会用阳光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此拥抱这个温暖的世界,怎么会不幸福呢?

二、“阳光研修文化”打造“幸福教书匠”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支点”。封小以阳光的名片构建了属于它的特殊气场,浸染到师生灵魂的深处。如果说“阳光课程文化”让孩子们学有所长,习有所获,在阳光下幸福成长;那么,“阳光研修文化”则让老师们学会精研课标、精读要求、精准教学、精细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做“幸福教书匠”的目标。

1.在“聚餐式”教学中  赴思想的盛宴

“聚”在新华字典上本义为“会合,集合”。这里是课堂上基于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合作学习、分享交流的学习方式,“餐”释义为“饭食”。这里则指的是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设计的学习内容。聚餐式教学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基于课程标准,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为主导的课堂组织形式,它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依托阳光导学单无缝对接课堂,形成课堂的学习链:个体自悟→交叉互助→群体争鸣等学习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动,百家争鸣,收获“百花齐放”的课堂反馈效果。我们的教师注重创设温馨的教学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生态,在阳光的课堂中,师生平等对话,合作学习,同赴思想的盛宴,教师们教得轻松,学生们学得扎实,职业的幸福感油然而生。集封小教师经验智慧的课堂转型系列丛书之一《课堂,思想的盛宴——“聚餐式教学”36招》已由华东师大出版社正式出版。

2.在“氧立方”课堂里  做阳光的教师

“氧立方课堂”继承聚餐式教学“解放、对话、分享、活跃、赞美、阳光”的六大特点,着力点是基于课程标准教学与评价,研究基于目标和学生的学情的教学,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同时,也着重关注作为学生的指引者——教师的发展。通过“氧在方圆”,教师们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利用“氧在作业”,教师们精心设计“1+1”有氧作业,提升自我命题能力;关注“氧在评价”,教师们激励学生不断改进学习策略,逐步提高学习效能。学生在绿色生态的有氧教学环境中深呼吸,阳光的种子在师生们心中生根发芽,课程、课堂、学生、教师呈现健康、蓬勃生长的发展态势。课堂聚集更多的氧元素,封小出现了更多的阳光教师。

3.在“成长共同体  铸进取的团队

在教育的路上,我们不是孤军奋战,而是组建了“成长共同体”一起研讨。为了让每一位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团队,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提升的空间,我们通过多层次、全覆盖的团队建设,关注到不同学科、不同层面的教师。针对学科教师——我们成立了相应的备课组,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专业发展的团队,互相切磋,交流业务;针对班主任——我们成立了班主任工作室,为全校的班主任搭建了一个凝炼队伍、促进专业化成长的平台;针对青年教师——我们邀请名师搭建了“师徒青蓝之约”、青年教师沙龙,帮助他们快速实现角色的转换,能力的提升。

心有阳光,步伐坚定。阳光的研修文化,逐渐打造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德才兼备的陆良英老师获上海市园丁奖称号;能书善画的张燕萍老师凭借自身较高的学科素养带领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书画殿堂,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任务进行到底。心灵手巧的朱丽君老师辅导学生参加市区级科技创新大赛屡获殊荣。还有提前休完产假投入教学岗位的五年级班主任吴雅琴等,无数教师的成长故事感动和激励着每一位师生。

三、“阳光团队文化”成就“幸福后勤团”

浸润着阳光文化的封小一直在培育积极向上的灵魂,期待让每个人都成为阳光的使者。除了幸福读书郎、幸福教书匠,我们也始终没有忘记这支队伍中默默付出的后勤团,这支肯干事、能干事的教工队伍同样是惺惺相惜。他们中无论年长的,还是年轻的,“协作进取”这四个大字一直镌刻在他们心间,成为理所当然的团队文化,也擦亮了“幸福后勤团”的名片。

1.活动保障  默默付出

每学期,学校都会承办音乐节、六一汇演、十岁成长礼、学区化展示等一些大型的活动,后勤员工们在上级领导的安排下,关注细节,通力合作,不辞辛劳。音乐节上需要搬运乐器和凳椅,他们小心翼翼快速行动;运动会后师生们撤离,偌大的校园留给他们仔细清扫;面对创城工作和突发事件,即便是节假日,即便离家路途遥远,他们也是随叫随到,不敢怠慢。

2.一米阳光  温暖人心

阳光能驱散人们心头的阴霾。当同事遭遇碰到病假、事假时,总有挺身而出承担课务或照管班级的志愿者们,他们将自己化作一米阳光,抚慰受伤的心灵,驱赶失落的情绪……只有自己充满正能量,才能给别人输入正能量。

若有同事结婚或生孩子,除了学校工会的祝贺,也少不了组室内同事间自发的热情道贺,这让接受祝福的同事惊喜万分,感动不已。

3.协作进取  共享幸福

在教工们的心里,协作进取就是大家可以同舟共济,也可以一起抵挡风雨,也一起享受阳光的惬意。在他们眼中,这样的人生就是充实的人生,幸福的人生。天长日久,同事之间的情谊日益深厚,封小的团队凝聚力也日益增强。

四、阳光文化  寻找诗和远方

封小用阳光的“气场”浸染封小人的成长,身处其中,我们在言谈举止中自然地呈现出学校充满阳光与活力的学校精神和气韵,这种条件反射不是一时一刻的行为,而是长久的行为习惯和未来选择。站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起跑线上,立足“文化筑魂”的理念,我们发现,封小不止眼前的阳光和幸福,还有理想中的诗和远方。

1.精选文化基因

从传承优秀文化的角度上,精致已有项目。如“墨韵书香”、“成语漫画”、“慧雅阅读”、“管乐悠扬”等,打造精品课程和专业教师,使更多学生得益。

2.浸润文化品质

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角度上,提升学科教学品位。通过文化协调,文化创新以及模式建构等方面实现文化浸润,提升师生核心素养,助推“一班一品”,丰富学校内涵发展。

3.走向文化自觉

从激励师生奋发进取的角度上,肯定自我积极的生活态度。“美人之美”是我们仰慕他校的文化,若是大家“各美其美”,就能够走向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因为我们阳光,所以我们幸福。让我们在强大的“阳光文化场”的影响下,把握教育综改的脉搏,播种教育的初心,丰富文化的内涵,为师生成长注入更多的有氧因子。

 

 

 

乐声中润泽心灵  阳光下激扬生命

陈国琴撰

我校历来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阳光教育  炫色生命”办学理念指引下,汇聚校内外各种艺术资源,深入探索艺术教育内涵,寻找有效的艺术教育形式,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的社团活动缤纷多彩:

校级精品社团(提高):小太阳管乐团为龙头+小主持、手风琴、合唱、舞蹈、古筝、健美操、书法、剪纸、漫画、墨画、英语戏剧……

年级拓展社团(普及):七彩树叶、图形拼拼乐、舞动毛线、布艺拼贴、“布”知道、趣味钩编、锦绣针艺、创美手链、炫舞精灵、童趣彩泥、纽扣乐园、纸艺缤纷、奇妙丝袜花……

学生参与各种艺术社团的人数达到了90%左右,以艺辅德,以艺益智,以艺健体,以艺促劳,优化校园生态,陶冶情操磨砺气质、完善个性,培养男孩儒雅、女孩优雅的品质,深入推进品质教育。                    

一、 管乐团——  一枝独秀

学校管乐团自20132月正式成立,现有团员160人左右,其中管乐一团(校队)52人,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市、区级各类比赛、展演;管乐二团(第一梯队)48人,新招二年级管乐团新生(第二梯队)60人,搭建了完善的管乐人才培养梯队。学校还购买了整套管乐团乐器,所有的乐器免费给学生使用。

我校管乐团力邀上海歌剧院单簧管首席、上海国际青少年乐团副团长、上海青英室内乐团团长兼艺术总监、上海谐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赵超老师作为我校管乐团的艺术总监和课程总监,在赵老师及他所带领的专业团队13位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我校管乐团从零基础渐渐成长,逐步规范,不断茁壮成长。

(一)规范管理

1.保证训练时间

管乐团分时间、分层、分声部进行训练,确保学生每天在校的训练时间。孩子们从原先连乐器都不认识的门外汉,到现在能熟练地吹出一曲曲优美的旋律,封小管乐团的小乐手们在音乐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2.完善奖励机制

每学期的期初和期末,管乐团都会对一团、二团的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好的同学升到一团,考核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回到二团继续加强基本功训练。每学期评选各声部首席和管乐团首席,明确首席的职责,并及时进行奖励。奖惩机制的完善,规范了乐团的管理,提高了师生的积极性。

(二)艺术实践、感悟

1.国内外音乐大师指导

1)2017年4月5日下午,奥地利现代音乐协会主席、维也纳艺术家乐团指挥、维也纳宫廷乐团团长维尔纳·哈克尔教授,已70多岁的音乐大师来校看望管乐团孩子们的日常训练,对小乐手们的专业学习进行现场指导。整整一个半小时,哈克尔教授对《长江之歌》、《阿什顿序曲》两首曲子进行了重点排练,小乐手们在大师的指点下,跟大师的互动根本用不到翻译,一遍又一遍地在练习提升,铿锵的旋律在排练厅上空激扬、飘荡。

2)2018年4月4日中午,我校管乐团再次迎来一位尊贵的客人——来自台湾的蔡佳融教授。蔡教授有着极高的演奏水准,他是第一位取得德国“最高级演奏家文凭”的铜管乐华人演奏家。蔡教授亲临排练现场,认真观摩并就《庆典颂歌》从节奏的把握、强弱的处理、情感的表达、合作的技巧、学会背谱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指导。

3)2018年11月开始至今,上海歌剧院一级指挥林友声教授三次亲临我校指导管乐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乐曲的轻重处理……悉心的指导,专业的引领。

2.音乐欣赏

近几年来,我校共17次组织管乐团学生走进上海音乐厅、上海交响乐团、上海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欣赏音乐会,孩子们的核心素养在提升,对艺术的追求更坚定。

(三)编撰校本教材,乐团管理更规范

今年暑假开始,管乐团校本教材的编撰工作就拉开了帷幕。从必学曲目、选修曲目、日常练习曲等方面,在专业老师的引领下进行了精心的挑选。校本教材的编撰、练琴日记的下发,每天的记录,每周的检查反馈,使我校管乐团的日常管理更趋规范。

(四)收获成长

管乐团多年来参加了各级展示活动及市区级比赛活动,纷获诸多奖项。被教育局命名为嘉定区学生艺术团器乐分团及嘉定区管乐联盟学校。

二、校级社团——精彩纷呈

除了管乐团,我校还成立了各种校级艺术社团,如小主持、手风琴、合唱、舞蹈、古筝、健美操、书法、剪纸、漫画、墨画等校级社团,聘请校外的专业老师来校指导,让孩子们享受更专业的艺术指导。

1.手风琴社团,异军突起

“小太阳”手风琴社团成立于2017年3月,现有团员60名,力邀上海师范学院手风琴专业老师为指导教师,以每天430日常训练,周三专业课训练的方式,常年坚持,三年来在老师和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小太阳”手风琴社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9年1月,成为上海市手风琴联盟成员单位。

    2.小主持社团,走向国际

    我校小主持人社团邀请国家一级演员来校指导。在第14届全国少年儿童故事大王的颁奖典礼上,陈佳文同学幸运地被组委会选中和鞠萍姐姐共同主持第14届会国少年儿童故事大王颁奖晚会。

李梓墨同学更加出色,不仅是学校的小明星,更是代表上海市参加了一系列的国际接待活动:2018上海首届进博会,接待了布基纳法索总统,2019年11月1日,接待香港特首林郑月娥。

3.书画基地,墨韵飘香

我校是上海市书法实验学校,不仅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氛围,显现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更焕发着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1)跟名校名师签约。我校与中福会少年宫美术中心举行了签约仪式,成为了“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书画活动基地”,聘请中福会少年宫2位名师每周来校上课。

2)课题引领。项目负责人张燕萍老师申报的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以“趣味墨画”为切入点,提高低年级小学生软笔书写能力的实践与研究》完满结题。 在课题引领下的三年实践和探索中,我校“墨韵书香”项目还荣获了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品牌项目。

3)开发校本教材。以张燕萍老师为首的课题组成员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开发了低、中、高三个年段的“书画结合”的校本教材:《趣味墨画和书法启蒙》、《永字八法与励志名言》、《书法与三字经》。

4)出版作品集。近几年来,每年都出版学生作品集:已经连续出版了《墨趣“封”景集》、《翰墨炫“封”彩》、《书情画意七彩童年》、《墨润童心》,《墨韵情 童谣梦》、《悦赏西游》共六套墨韵书香成果集,收藏了300多幅学生的书法、墨画作品。学生在市、区级各类比赛中获奖200人次左右。

三、音乐节、艺术月——百花齐放

近三年来,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区的艺术节、艺术单项比赛,诗朗诵、器乐、舞蹈、合唱、集体舞等分获一、二、三等奖,在艺术单项比赛中,也有较多学生分获金、银、铜奖。

如今,清晨当你一走进封小的大门,琴声悦耳、歌声动听,交织成一片诗意的空间。我们将本着“阳光教育 炫色生命”的办学宗旨,为培养素质全面、性情高雅的阳光少年继续努力。                                     

 

 

 

 

 

 

 

 

 

 

 

 

男孩女孩节日乐   有滋有味享幸福

郁嘉蕾撰

一、实施背景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和谐文明社会风尚的号召,封小积极响应,将中华传统节日教育融入学校特色德育品牌“阳光三微”行动以及“幸福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阳光三微”是指阳光微品、阳光微镜、阳光微行,“阳光微行”是通过小行动发生大改变,在改变中体验成长快乐,实现幸福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封小大队部积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日微体验,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精髓、传播中华文明理念,打造男孩女孩们的节日微行幸福之旅。

二、实施目标

“阳光教育 炫色生命”的办学理念为引导,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为重点,从节日教育的微体验入手,从生活实际出发,宣传普及传统节日习俗,提升节日文化内涵,加强对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认同感和使命感,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全校广泛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队员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培育阳光自信、热爱生活、享受快乐的阳光少年。

三、实施过程

1.悦读赏诗书,经典永传承

中华节日文化源远流长,经典古诗文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奇葩,千古流传,口口传送,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传人。封小大队部结合“悦赏诗书”的慧雅阅读项目,在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里,我们都利用节日的契机倡导队员收集相关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专题诵读。例如:元宵节“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书声琅琅,一首首经典的元宵诗词从稚嫩的小嘴里冒出来,听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元宵佳节的气氛,元宵灯会的热闹,在诗歌中就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光是回味诗歌中的盛景,就好比亲身经历一般,吟诵古诗的韵味久久不散。

2. 修身微讲堂,习俗了于心

为了弘扬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让队员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今天依然懂得感恩与珍惜,封小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修身讲堂活动。清明节之际,封小一年级师生共同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探寻”修身讲堂活动。通过九个“一”环节,朗诵一首诗词、献唱一支歌谣、聆听一个故事、演绎一则经典、追忆一代英烈、畅谈一点感想、牢记一段历史、作出一个承诺,让队员了解由来,走进清明,铭记革命历史,传承英雄气节,引导他们焕发励志向上的光芒,永远奋斗!

重阳节之际,封浜小学党团员志愿者和少先队员代表走进了封浜敬老院,共同献上封小精心烹制的“敬老大餐”。利用修身讲堂这种形式,向大家诠释了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让大家看到了一个真、善、美的社会,使每个孩子都成为道德的传播者、践行者、受益者,通过小手拉大手,共同营造出“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的良好风气,努力构建崇德尚善的社会氛围。

33D微打印,传承巧创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人感叹:如今的年味儿变淡了,商业气息变浓了,传统节日民俗有渐行渐远之势。传统文化要“取得实际成效”,要能够“活”起来,还是得通过“人”的传承。面对传统文化,新时代少年的思维、的活力、现代信息和技术,会打开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传统文化,而这恰恰是创新和传承。

封小青年教师带领的3D打印社团,为传统的节日民俗活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元宵节上除了传统的大红灯笼,团员们利用3D打印技术为队员们制作了各色小灯笼。队员们从了解3d打印机,学习绘制草图,感受3d建模的魅力,到享受创造的乐趣、完成最终任务挑战,在体验过程中,不仅是激发队员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想象力,更重要是让队员对传统节日的拥有全新的认识。让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成为打开传统节日文化新方式。

4. 奶奶手工坊,实践微体验

为了让广大学生更了解传统节日、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和精髓,继承传统节日,传承优秀文化。学校充分挖掘家长资源,组建“家长总动员”团队——“奶奶手工坊”,开展“阳光微行”行动。元宵佳话、清明探寻、端午记事等各种时令、纪念活动来临之际,“奶奶手工坊”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应邀前来,带领孩子们一起体验舌尖上“包汤圆”、“做青团”、“裹粽子”的幸福实践课,将祖孙间隔代心手相传的美妙瞬间同家校活动取得完美链接,也将关爱下一代工作落实于传承民族精神的具体行动之中。孩子们一双双小手清洗得干干净净,做出来的汤圆、粽子虽然形状各异,与奶奶们的成果还有点差距,但自己的劳动果实就是不一样,吃起来更是分外香甜。

四、实施成效

1.七彩评价落实,满满收获享幸福

“幸福课程”的引领下,阳光微行完善我校七彩阳光少年评价体系阳光童镜成长足迹板块记录着队员本月自己参加的主题活动,满满的收获或感想让队员们在点滴的进步中找到自信。除此之外,结合少先队争章活动,学校把评价落实于一系列的节日主题活动中,在班级和年级层面评选出阳光少年辅导员老师们更是通过育人的发展眼光去评价队员,用赏识的方法去激励队员,引领队员健康快乐的成长。

2. 知行合一深感悟,点滴微行促成长

幸福课程培养具有幸福感的学生,活动课程与孩子成长的载体。通过各类阳光微行的体验活动,拓宽了实践体验的新时空,丰富了实践体验的内涵,孩子们在实践体验中自主探究,使队员们不断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转化为一点一滴的务实奋斗中。他们的一颦一笑间投射出对世界的热爱和向往,他们的举手投足展现了儿童的天真与烂漫,这是阳光教育留下的最美的印记。

3.多位一体成合力,家校携手共传承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社会群体共同记忆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的重要表征。采用家校联合的方式,教师和家长一起陪伴、教育孩子,孩子们意识到了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促进了孩子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完善自身知识和文化结构。封小借“家长总动员”之力,携家庭资源,打开了学校的门,融恰了家校的情,为传统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对于“阳光育人”更进一步的探索,我们一直在路上。我校大队部将不断摸索实践,希望通过丰富有趣的“阳光微行”活动,让传统节日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植入队员们的心田,让孩子们在实践体验中了解文化,享受快乐,健康成长!

 

 

 

《西游记》阅读交流悦分享

         万玲玲

案例背景: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幸福是人生的追求目标,追求幸福是人类所具有的天赋和权利。作为教师,我们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获得当下幸福的校园生活;通过教育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在课程中,培养学生发现感受幸福的能力、创造幸福的能力、享受幸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成长幸福指数。在学校开展阅读《西游记》的大背景下,我通过开展阅读欣赏、阅读交流、表演竞赛等活动,提升学生在校的幸福指数。

案例内容:

幸福课程不是一门专门的课程,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幸福教育,需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整体规划幸福教育的内容序列,使“感受幸福、体验幸福、珍惜幸福”的教育内容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得以落实。在我的幸福课程实施过程中,以阅读《西游记》为重点教育内容,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幸福课程。例如在指导阅读《西游记》中的《铁扇公主》这一章节时就渗透进了幸福课程的教育理念。

案例描述:

在通过阅读《西游记》这部经典小说后,我组织了一次《西游》人物辩论会。

1.在这部神魔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关于神佛你能说出几个?

生答:(玉帝、王母娘娘、如来佛、菩萨(媒体出示演员剧照)

2.这些可以说是最上层的了。还有吗?

生答:托塔李天王、赤脚大仙、还有巨灵神、土地神等小神小仙……

3.当然在取经路上也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妖精无数。同学们说说看?

生答:黄袍怪、精细鬼、蜘蛛精、蝎子精……

4.真可谓是种物繁多,不能一一细数,那主要人物是谁呢?

生答:唐僧、猪八戒、孙悟空、沙僧

5.(出示师徒4人剧照)这师徒四人中除了唐僧之外,他们都是神性、人性、动物性的和谐统一,那么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谁?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里畅所欲言。他赞成的你也可以反对。不过你要拿出理由来证明你的看法。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别人在谈自己观点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其他同学有不同的见解可以随时补充。

6.全班交流

A、谈孙悟空

1)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武艺高强,有72种变化,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有火眼金睛,将人和妖看得一清二楚。

教师点拨:他本来就是天地灵化之物,后来又吃了(蟠桃),饮了(玉酒),盗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八卦炉内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增强了他长生不死的本领。(括号内文字学生说出)

2)他还聪明机智。能识破机关,看清真面目。比如:答应菩萨西天取经前他曾要了个条件:“叫天天应,救地地灵”,还要了三根救命毫毛,这为后来遇难留了后路。

3)我喜欢他,还因为他很有人情味。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走前那声声“师父”。我读的时候就非常感动。

教师补充:在此时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这里体现了孙悟空对师父的留恋和无奈。

4)他非常勇敢,如果没有他力战妖魔,就不会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5)我虽然喜欢他,但孙悟空也是有缺点的。比如,不愿让人提起“弼马温”那不光彩的过去。有时还管不住自己。

  教师总结:说得很好,常言说:人无完人。孙悟空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的约束。正因为他性格的多彩多变,亦庄亦谐,我们才更喜欢他。

B、谈猪八戒

1)我喜欢猪八戒。因为他能吃苦。比如:在高老庄时,丈人称他“倒也勤劳,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

2)他强硬。被捉后往往骂不绝口,不求饶。

3)勇敢、单纯。能与悟空协力合作,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

4)我反对!因为他贪吃、懒惰。

5)我也反对,不仅如此,他还爱贪小便宜,留有私房钱,不坚定,动不动就分行李打退堂鼓。

教师总结:他做的一些事虽然不好,但动机却是单纯的,都是些小聪明,没有什么坏的思想,也能帮助孙悟空降妖除怪,同时猪八戒一直是个乐天派,永远快乐,一直自我感觉良好,我们感到看了猪八戒的所做所为感到开心,是它给我们带来了欢乐。

C、谈唐僧

1)我喜欢唐僧的正派、有同情心。

2)我不喜欢他。因为他好坏不分,软弱。在第二十七回国误信坏话将悟空赶走,是不能原谅的。

教师点拨:所以作者也写了让他自食其果的情节。哪位同学举个例子?

3)在第三十回中他被妖怪变成了一只斑斓猛虎。悟空笑他:“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等个恶模样来也?

教师点拨:其实,唐僧毕竟是肉眼凡胎,对妖魔鬼怪是无能为力的。沙僧呢?有没有喜欢的?

D、谈沙僧

1)不喜欢,他太老实了。

2)喜欢,这就是他的特点,老实本份,任劳任怨

教师总结:这四个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优点也有不足。以孙悟空和猪八戒性格最为鲜明,充分体现了个性美。那么你从中有何体会呢?(全面、公正,要学会欣赏别人,不能一偏概全)

只是这么一次阅读分享交流,却包罗万象,让学生从不同人物、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西游记中的人物。听了大家的交流,我感到同学们很会读书,不但读懂了故事内容,感悟出了书中人物的特点,有的同学还品味出了书中人物带给大家的思考,收获真是不少。

 

 

 

 

 

 

 

细化评价促学习,分层指导助成长 

——以《小实验“无字天书”》一课为例

顾云逸撰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性评价作为评价方式之一,有利于保障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在科学实验类的拓展课程中,更需要灵活运用评价对学生完成任务中的表现进行真实评定与指导。本课例中,对表现性评价的任务进行了细化设计,结合学校育人目标与拓展科目目标来制定评价目标,针对学生的差异表现确立评价关注点与评价内容,并进行分层的指导,以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兴趣与能力。

关键词  表现性评价  分层指导  科学实验 

一、评价目标的确立

    在我校“阳光教育  炫色生命”办学理念引领下,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育健康阳光的封小少年,我们推出了“科学实验站”拓展型课程科目。 

本科目教学对象为低年段的学生,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动手操作,并富有触觉型和动觉型的特点,本课程通过动手实验式的合作学习体验和趣味化的情境创设,引发学生以自己眼光观察事物的变化,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观察表象事物蕴含在实验情景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新奇、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愿望,培养热爱科学、睿智好学的阳光少年。

本科目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科技小实验所需作要的一些工具,了解自然课程的衍生,明白学习自然知识的意义。

2)知道科技小实验所包含的科学道理。

3)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完成科学小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演示和辅导,在亲身实践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2)遵循从基本到难度增加过程。整体采用观察、动脑、学着做的学习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做科学小实验的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激发创造力及自信心,对科学知识感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

结合学校育人目标与拓展科目目标,以《小实验“无字天书”》一课为例确定了以下三方面的评价目标:

学习兴趣:

1)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去。

2)能联系生活思考制作“无字天书”的其他方法。

学习习惯(“四会”):

1)会看:能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了解实验过程和所需材料

2)会听:能认真倾听实验操作要求与同学发言

3)会做:能有序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去,互相配合完成任务

4)会说:实验操作中能与组员耐心沟通,并能勇敢发言。

学业成果:

1)知道“魔法变色”的基本科学原理。

2)能和组员成功完成实验。

二、基于评价内容的表现性评价活动设计

在此基础上,创设了相应的评价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表现。

(一)活动一:完成实验学习单 

 课堂导入后,我先让学生观看完整的实验操作视频,了解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实验的操作过程,并设计了学习单来帮助学生记忆实验过程,为观察学习提供扶手。通过学习单上的“材料选一选”和“实验过程排一排”,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过程时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意识地为下一步动手实验做好准备。

活动一阶段为实验前,主要评价点在于“看”与“听”的情况,重点关注学生坐姿、注意力以及学习单的反馈情况。

在这一过程中,从学生是否能认真观察与倾听,是否能根据学习单说出过程与所需材料,将学生的表现分为三个层次并给予相应指导:(1)表现认真,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给予相应指导与建议,如“你能认真观察,并用心记忆,非常棒,可以把你的学习单和你的组员进行交流。”(2)对于实验过程还不太清楚的学生,则可以提醒其在现场观察的同时,要注意加强步骤上的记忆联系,如“你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观察实验过程的时候还要记忆关键信息与每个实验步骤中的联系。”(3)而能力更弱的学生,则需要培养其良好的观察与有意识记忆的习惯,如“仔细观察,是做好实验的第一步,你可以再看一次老师现场进行的实验,重新记忆。” 

(二)活动二:分工合作做实验

完成课堂观察后,我又根据每次实验的常规任务,由组长快速确定小组合作的人员分配,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动手、动脑参与进来。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创作,书写自己喜欢的内容。 

活动二阶段为实验中,主要评价点分别为:“做”与“说”的情况;积极参与实验的情况。

1.“做”与“说”的情况:对“合作、有序、善于沟通”的学生,在指导中首先要点明优点,帮助他们总结经验,然后鼓励再次体验,进行自由创作;对“沟通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遇到问题是正常的,组员之间要耐心沟通,调整分工情况或齐心解决问题,不能只顾自己的任务。”如果是实验中“欠缺规则意识”的学生,则需要再次明确分工,重申实验要求。

2.积极参与实验的情况:主要分为“积极参与”与“无或极少动手”两种学生表现。对前者,教师可以提出“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作品。你参与了实验中的哪部分任务?你觉得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还不够好?”让学生在展示、评价与思考中回顾实验过程。后者则需要耐心询问原因,提供鼓励与帮助,如“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可以一起解决。” 

(三)活动三:找一找“无字天书”的秘密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谈谈对“无字天书”秘密的发现,说说实验原理。在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的过程中,知道实验用的变色花含有花青素,它是天然的酸碱指示剂,遇酸变红,遇碱则变蓝或绿。而小苏打水则是碱性的,两者接触时就会让字迹显现,变成浅蓝色。并介绍生活中白醋、洗衣粉、柠檬汁等物质就有明显的酸碱性,让学生思考依据此原理,还能用哪些其他的方法制作“无字天书”。

活动三阶段为实验后,主要评价点在于科学原理的了解与应用情况。

对能清楚说出“魔法变色”原理,能联系生活说出一两个其他制作“无字天书”方法的学生,可以建议“回家后,你可以和家人尝试运用洗衣粉、柠檬汁等其他物质再来制作‘无字天书’哦,记得记录你的实验过程与结果和大家一起分享”。而有的学生能说出科学原理,但还缺乏延伸思考的能力,则提醒“你可以多观察生活或查阅资料,看看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和同学、父母进行交流。”针对这两方面都欠缺的学生,则可以指导其再次回顾今天的学习单回顾实验过程,对疑惑的地方鼓励其请教老师或同学。

三、小组合作关系的表现性评价等级标准

小组学生共同参与实验的过程往往能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不仅设计到任务分工的落实,也是实现有效沟通,培养科学严谨与规则意识的关键环节。而低年级学生却容易受情绪影响,不能有序地参与,或遇到问题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小组内也会发生分歧,而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这些表现,通过评价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综上,小组合作关系特征在任务分工、交流沟通、规则意识三方面的等级标准如下所示:

1.任务分工:等级1“无或极少参与”;等级2“仅完成自己的任务”;等级3“完成任务,又帮助了他人”。

2.交流沟通:等级1“无或极少沟通”;等级2“争吵、指责、畏难”;等级3“耐心、冷静”。  

3.规则意识:等级1“争夺、霸占材料”;等级2“吵闹、忙乱”;等级3“安静、有序”。

在任务分工上,处于等级1的学生,多对实验缺乏兴趣或游离在小组活动之外,是受忽视的成员,等级2的学生,多为保守型的成员,等级3的学生,多为积极性的能干成员。在交流沟通上,处于等级1的学生,多为内向型,处于等级2的学生,多为情绪型,等级3的学生,多为理智型。在规则意识方面,等级1的多为霸道型学生,等级2的多为随意型学生,等级3的多为自律型学生。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考察学生在合作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特征根据评价维度和等级标准研制观察记录表。(如下所示)

当学生在课堂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发生观察要点中的行为时,就在“( ”中打“√”,不存在则为“×”。

 

观察时机

观察要点

1.发现同伴实验操作不规范时

是否能善意指出问题?                           

是否能耐心帮助成员重新完成操作?               

是否自己抢过实验材料,自行进行操作?            

2.发现实验材料不够时

是否能不着急,和组员想办法解决问题?           

是否选择放弃实验或消极对待?                   

是否责怪组员浪费实验材料?                     

3.自评表现时

是否能多角度进行反思?                         

是否能认识到合作的意义?                       

4.实验发生反应时

是否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5.实验完成后

是否能根据实验变化思考“魔法变色”的原理?     

是否能将科学原理联系生活,迁移思考?           

四、评价的实施与改进

通过课堂实践,我对评价活动的设计有以下三点改进思考:

1.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加强规则意识

    虽然在实验前已明确了操作过程,也进行了分工,但是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由于低年级学生的领导力与自控力还不够成熟,个别小组仍发生了无序、争抢实验材料的现象。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设想在实验前布置给学生小组互相评价的任务单,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让学生提前知道评价的关注点,在关注他人的过程中也规范自身行为,加强规则意识,认真、有序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

  2.丰富评价的活动任务,体现分工差异

实验中,每小组设有“操作员、记录员、发言员”的角色和不同任务分工,如果要进一步体现对每位小组成员在实验操作中的过程性评价,必然要结合其承担的角色分工来设计相应的评价活动与任务。如,“操作员”必须关注其是否规范使用实验材料,是否严格按照实验过程进行实验等;如,“记录员”是否真实记录实验数据与实验变化,记录内容有否遗漏等。通过这样的评价,更切实有效地指导不同学生去做好实验,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

3.增加评价的趣味元素,激发科学热情

   低年段的学生,活泼好动,为了调动他们的注意力,在评价活动的设计中,可以寻宝或探秘为线索创设更有趣的情境,将评价奖励设置为小神笔形式,让小组学生在四个评价活动中收集小神笔,从而完成顺利实验,并了解“无字天书”的奥秘,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

   总之,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我们用心探索与实践,不断细化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进行分层指导,激励与帮助学生成长为热爱科学、睿智好学的阳光少年。

 

参考文献

1]周文叶.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表现性评价的实施[M].当代教育科学,201316:17-18.

2]朱华岗.新课程背景下科学实验教学评价探究[M].成才之路,201607):94

 

 

小学数学作业难易有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魏玉雷

   作业设计是教师教学互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进行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我们积极实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可视化路径”的研究与推广》,尝试作业难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  作业设计 难易有度 学生发展

作业设计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进行作业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布置简单一点的作业,可以照顾到全班每一个学生,但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认为太“小儿科”。因为题目简单,没有难度,没有挑战性,因此激不起他们做作业的兴趣,这样会使他们形成轻视、草率马虎、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的不良习惯,作业质量无法保证。如果布置难一点的作业,可以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需求,他们对这样的作业会有兴趣,肯花心思去研究,会进行竞争。但对班上学困生来讲,他们在难度大的题目面前常常一筹莫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总是错。久而久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基于此,我们《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可视化路径”的研究与推广》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积极进行作业难易有度的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是四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看谁算得巧》的两次作业设计。课题组经过认真研究和分析,制定了如下作业目标:

1.知道除法的运算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

2.会运用除法的运算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进行判断。

3.能运用除法运算性质和商不变性质使计算简便。

4.会选择合适的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

一、第一次作业设计实践

 

 

 

 

 

乍一看,这样设计的作业不错,也基本符合作业目标的要求。但仔细分析,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作业内容较简单,基本都是按照例题的解法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且第四题的列式计算,直接选用课本上的练习题,属于重复练习。其次,题目的题型及呈现形式单一呆板,没有新意,没有活力、没有吸引力。这样的设计没有体现难易有度的设计要求,只是停留在模仿性的机械训练上,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二、第二次作业设计实践

 

 

 

 

 

 

 

 

 

 

 

 

这一次的作业是针对前一次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再次审视作业目标后,本着难易有度的设计要求,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形成解题熟练技巧、促进思维发展为出发点而设计的。本次作业设计从内容到形式、从单一模仿练习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练习等方面,都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做到难易有度、恰到好处。实践下来,效果良好,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训练,同时也得到各位实践教师的一致认可。

三、两次作业设计实践的比较

两次作业实践下来,目标相同,难易度不同,取得的实际效果也不相同。第二次作业设计充分考虑作业目标,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主线,在达成作业目标的同时,帮助学生建构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取得了较好的作业效果。比较两次作业设计,主要有以下不同之处。

1.作业内容不同

纵观两次作业设计,虽然目标一致,但作业内容却大有不同。除法的运算性质实际有两种情况,a÷b÷c=a÷(b×c)(b、c≠0)和它的逆运算a÷(b×c)= a÷b÷c(b、c≠0)。商的不变性质的“同乘以或同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中,则有三种情况,即“同乘以”、“同除以”和“不等于0”。所以本次作业应该包含五种情况或者说五个知识点。但第一次作业设计中的第一题填空检测的内容仅有两种情况。第二次设计时作了补充,安排了四个题目,1、2两题是检测除法运算性质,包含两种情况,3、4两题是检测商的不变性,包含三种情况,这样五种情况全部检测到。同时,在后面的练习中也都顾及到这些知识的运用。从而保证作业内容符合作业目标的要求。

2.作业功能不同

作业中的每个题目应该对应的作业目标。作业内容越全面,题目的功能越清晰,那么整份作业的功能效应就越大。第一次作业因检测内容的不全面,作业中的题目不能完整的对应作业目标,因此整份作业的功能发挥十分有限。第二次设计的每个题目都有明确的功能:第一题填空,通过填运算符合和数,明确两条性质的结构模式,以增强记忆和提高识别能力,为简便计算打好扎实的基础,它对应作业目标1。第二题选择题,要求学生不仅选择正确的答案,而且要说明理由,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两条性质的理解,其中“说明理由”在选择题中的意义不可小觑。第三、四大题都是应用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6个小题基本包含了简便计算的各种情况,能较好第对应作业目标3.第五大题是综合应用,检测学生综合应用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它对应作业目标4。科学合理的作业内容及其功能是作业目标达成的关键,显然第二次作业功能比第一次要更好。

3.作业难易不同

在作业设计时充分考虑难度梯度,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低阶思维高阶思维的发展顺序去安排。第一次作业都是模仿性练习,且题型单一呆板,难易区分度不明显。第二次作业完全考虑到了作业的难易度对学生的促进作用。第一环节的出现,让学生又经历了课堂学习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复习与巩固,是扁于基础性的练习;第二环节的选择题,让学生选择正确的简便计算方法,以加深对两条性质的的理解,同时把简便计算的难度进行分解,相应降低了难度,让较低水平的学生也能接受;第三、第四环节都要求简便计算,但第三环节指明要用除法运算性质或商不变性质进行计算,难度较小,而第四环节的“比一比,看谁算得巧”没有对学生提硬性要求,而是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更有尝试的欲望。解答时要先分析题目中数据特征,再确定运用哪条性质,显然难度要比第三环节大;第五环节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尤其第2小题是检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较高,具备一定的挑战性。

四、作业难易有度设计的启示

基于学生知识和智力水平的差异,设计难易有度的作业,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关于“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数学发展”的理念,符合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也符合当前“减负增效”的课改要求。通过两次的作业设计及对比分析,有几点启示:

1.难易有度的作业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样设计作业有助于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通过完成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学习任务,获得奖赏,体验自我实现的快乐和满足感,从而提高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机,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2.难易有度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其思维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当要求全班每个学生都完成相同数量、相同难度的习题时,有部分学生的思维可能得不到发展的机会。而设计难易有度的作业,就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选择自己自所能及的习题来表达自己的数学思考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难易有度作业设计

3.难易有度的作业设计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经常碰到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感到“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又常常“吃不了”,使课堂教学处于两难的境地,照顾了基础好的学生,又顾不到基础差的学生,照顾到差的学生,又顾不了基础好的学生,结果两头都不讨好,学习积极性得不到调动,自然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而设计难易有度的作业可以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到”,后进生也能“吃得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课堂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4.难易有度的作业设计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就是说的教书育人必须因材施教。在作业设计中要给学生提供难易有度的作业练习,以达到不同学生各自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就必须认真深钻教材认真对待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认真设计每一道题目,从而使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得以提升,提高教学专业水平。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作业设计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创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精心设计合理有效的数学作业。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丰富生活的向导真正达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发展他们个性,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素质的目的,为新课标下的数学学习增添活力,增加魅力。

 

 

从学情出发,促成数学高效学习

李自强撰

   从学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才能促成数学的高效学习。学情,不仅包括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从学生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立足学情,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真正实现高效的数学教学。

关键词  学情  数学  高效 学生基础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认知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真正做到读懂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情作充分的了解,而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创造思维的阶梯。

一、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

学情的了解不仅是学科知识基础的了解,也是学生心理特点、身心规律的了解。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境,有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建立、学生兴趣和情感的激发,从而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高效课堂的建立奠定基础。生活情境是学生经验与数学之间的媒介,它让单调的数学有了生活的气息与色彩,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和谐、生动的氛围中,使学生将情感融入其中,积极主动地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习的积极性从内心自然迸发,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进入角色、积极探索。例如,在设计《平均数》一课时,创设五年级各班环保知识竞赛的情境:五(1)班5位选手成绩是5个9分,五(2)班选手的成绩分别是10、6、9、7、8分,五(3)班选手的成绩分别是9、2、8、8分,让学生来当裁判,评一评,哪个班级获胜。学生在紧张而生动的竞赛氛围中,体验了平均数这一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从学情出发,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1.了解学生知识基础,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了解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与知识连续,有利于进行科学地教学设计,促进高效学习。数学是一门抽象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学习内容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进行编排的,数学知识体系有着系统性、结构化的特征,前面的知识基础是后面新知识的学习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基础的继续发展。可以通过梳理教材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对每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结构进行细致的了解,并通过对知识前后关联的分析,准确把握学生的逻辑起点以及知识的延伸发展,找准教学设计的切入点,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进行《平均数》一课的教学设计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分析小学关于统计知识体系,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本单元的统计学习主要围绕平均数概念展开,从而探究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比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时,利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让学生更直观地发现平均数的取值范围以及计算方法。学生通过统计表估测出了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又通过条形统计图,探究出了可以用移多补少的办法,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将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以上方法,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从学情出发,科学进行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是新知识得以巩固、技能得以形成的重要手段。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有效的练习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基础进行设计。如果练习设计不符合学生的学情低估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或者在实施教学前没有真正把握学生学习本知识的难点,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甚至出现厌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因此在练习设计前,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访谈、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难点或容易出错的点,从而在练习阶段,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变式题组供学生练习,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辨容易混淆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平均数》一课的练习设计前,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得知,虽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初步接触平均数这一概念,但对于平均数真正的意义理解还是比较模糊。例如,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它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一个虚拟的数。对于这些知识点,学生理解得比较模糊。针对这一学情,在练习环节中设计了这样的判断题:“某小学五年级有2个班,共有85人,平均每班是42.5人。”根据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人数是不可能出现小数的,这一题的出现与他们以往的知识经验产生了认知冲突。在辨析这一题的对错过程中,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了——“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这一特征。

3.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从教学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设计和预设都适合学生,教师要能够根据课堂生成,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在课堂上灵活作出调整,适时进行添加、撤销与调整。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学生很快就能完成预期目标,教师就可以临时改变教学策略,鼓励学生提高思维高度,以激发学生的战斗欲;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师就要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学生降低思维跨度,以确保学生顺利地接受新知。结合课堂中的具体学情,教师要教学内容作出适时调整,以便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准确理解,更好地观察、分析和思考。

例如,在《平均数》一课的设计中有这样一道题:“小胖利用4天假期看完一本故事书,情况如下:第一天用0.8小时,看了20页;第二天用1.5小时,看了55页;第三天用 2 小时,看了70页;第四天用1.7小时,看了65页。小胖平均每天看多少页?”。问题一出示,学生立马反应这是除以天数,不是除以小时数。原来在设计时,以为这是一个难点,没想到学生掌握得很扎实,对于他们来说,这不算什么难点。在了解到这个学情之后,我对这道题进行了临时的调整,“你对这些已知条件,还能提出来什么问题吗?”于是,学生们踊跃地思考,提出“平均每小时看多少页?”其他学生尝试着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他们的探讨得出应该除以小时数。紧接着,又有学生提出难度更大的问题:“平均每页要看几小时?”。就是在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学情,做出的调整引发的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理解更加透彻。

总之,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我们在课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学情设计教学,以学定教,使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取得进步和发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真正做到读懂学生,以学生为本,实现高效的数学教学!

 

 

算理巧突破 算法秒内化

——浅谈小学小数计算算理与算法的巧教学

 平撰

   小数计算是小学数学学生学习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小学数学计算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小数计算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小数计算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小数计算课中涉及到算理与算法的教学,下面就从小学中高学段如何进行算理与算法的有效沟通谈一下自己教学中的的思考和体会。

关键词 小数计算 算理 算法

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运算能力”为主。学生的运算能力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能保证计算的准确性。要获得基本的基础知识,达成基本技能。二是要明白相关的算理。要理解算理,并运用算理解释计算的合理性。三是掌握相应的算法。在达成前面目标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总结、归纳得出计算法则,并能积累基本的生活经验。小学高年级段中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的乘除法教学中,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计算的相关基本经验和掌握了一些定律和性质,这些知识正是我们用来突破小数计算的算理,内化算法,沟通算理与算法的有效依据,从而形成知识的网络,感悟基本思想。

一、算理巧突破

算理是指计算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计算的道理。算理一般由数学的概念、定律、性质等构成,用来说明计算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算理通常用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算理是客观存在的,是计算的依据。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算理如此重要,如何在教学中突破算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联系“旧知”,重转化

小学高年段小数的计算教学中,算理的理解,尤其需要联系“旧知”。何为“旧知”?就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应该以“旧知”为原点,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计算方法。例如在四年级下学期的“小数加减法”教学中,学生已经有的经验是整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小数的加法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以下这些结果:

1.2 8       1.2 8

   2.4      +2.4         

2.5 2       3.68

上面的例子中,前面的错误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学生能做到联系旧知,却只是运用了末尾对齐这一默认的计算方法,把学习整数加法的旧的算法运用到了小数的加法。算法中的小数点对齐其实是为了相同数位对齐,同样的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学生没有理解是为了相同的计算单位相加。所以在联系旧知的时候,要注意搭建一座有“关联”的桥梁,并且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把新知转化成旧知,相同数位的对齐是为了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这是隐藏在其中的算理。运用这样的一个理解过程,学生就会把小数的加法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2.联系“生活”,创情境

算理的理解有时候是抽象的,需要我们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这时候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将算理无痕融入其中。例如在计算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在文具店里,书包65.86元,文具盒12.7元,小巧带了80元够么?以元、角、分为单位的人民币实物,并创设一个买文具的生活情境。这时候小数的加法,就不再是单纯的两个小数了,它们就代表了具体的价钱,这时候学生自己就可以理解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分和分相加,自然而然理解了“小数加法中相同的计数单位对齐相加”这一算理。

二、算法秒内化

算法是对算理的概括、提炼和总结,把复杂的思考过程简化,通过人为规定一些操作步骤和计算方法。算法的掌握在学习小数计算中尤为重要,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有一定的基础和掌握了一定的算法。而小数的计算中,算法要通过一系列的总结、归纳得到。如何内化算法,达到熟练运用的的目的,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1.自主探索,巧归纳

小数计算教学中,要注重算理到算法的过渡,经历了一系列的活动,从中抽象出一些运算的法则是顺理成章的过程。这个时候切忌,老师把一条条的计算法则直接交给学生,给学生沟通算理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或者小组合作,将算法的得到在学生充分体验和感知之后,这样学生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表达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达到算法的内化。例如:在小数加减法计算课上,学生在理解了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之后,通过自主探究会发现,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有不一样的地方,整数加法我们默认为尾数对齐,而在小数加法中尾数对齐不再适用,我们需要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样才能做到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小数加法中小数点对齐”这一计算法则,这样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2.善用课本,精表达

学生在经历了从旧知到新知转化,从算理到算法的习得,已经达成了基本的技能,如何在认识的基础上深化理解加强记忆,这时候就需要学生回归课本。课本上对于算法的归纳清晰有逻辑,是经过无数的经验总结出来的精华。比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数学课本上总结了计算法则:1、先向右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除数变成整数。2、除数的小数点右移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右移几位。3、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能理解这三步的计算方法,可是对于有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他(她)能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却不能完整的表述,在运用计算法则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问题。这个时候需要老师运用智慧去把法则再次精练,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整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我们会给学生总结归纳为“商、乘、减、落”四字。那上面提到的三句话可不可也精简一下,利于学生表达和记忆呢?我们数学组内的老师相互讨论,总结为“撇、撇、点、点”四字。第一个“撇”意思是划掉除数的小数点,也就是使除数变成整数,第二“撇”意思是划掉被除数的小数点,第三个“点”字,利用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要扩大相同的倍数,把被除数移动完的小数点点上,第四个“点”意思是点上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移动完的小数点对齐。四个字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算法,因此,学生掌握算法要回归课本,并且能精简表达是关键。

三、计算重有效

计算教学围绕着计算原理的教学和技能训练进行,算理与算法是相辅相成的,算理是算法的理论支撑,算法是对算理的归纳与提炼。算理与算法就像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一堂计算课不能只注重算理的讲解忽略算法的归纳,也不应该只是一味的去强调算法的重要而不求甚解。如何让学生掌握计算知识与技能,在过程与方法中做到算理与算法的有效沟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搭建“桥梁”,促沟通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搭建好桥梁才能促进算理与算法的沟通。例如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计算33.6÷24时,学生通过小数的组成把33.6看成3360.1,然后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关联。先计算336÷24=14,而140.1就是1.4 。紧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发现,竖式计算过程中我们把被除数看成整数进行计算,而每一步乘的结果表示的正是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这样在教师的巧妙设计下,学生在算理与算法之间搭建了桥梁,小数的组成、笔算竖式自然贯通,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练习“多样”,固成效

计算教学中,练习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且在这一环节有些时候我们往往会出现几种不理想的情况。一方面,有些教师追求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的速率,加大练习的比重。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在情境引入,算法多样化方面笔墨较多,而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不够。还有一些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不考虑算理的理解掌握情况,一味的追求算法的正确。这些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我们科学的设计练习环节,才能巩固算理与算法,达到练习在课堂上的作用。

首先,练习内容多样。小数计算的练习要包含了算理理解与算法的巩固,问题的设计主要算理与算法的沟通。例如“小数乘法”这一课,可以涉及小数点移动规律、结果小数位数的确定等内容,都有利于学生内化算法,巩固算理。其次,练习形式多样。计算练习不能一味的竖式计算等,从基本的练习上延伸出针对练习,或者是辨别练习,让课堂充满活力。第三,练习难度多样。在练习的设计上注意分层,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练习有针对,学习有收获。

综上所述,想要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离不开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掌握不能过度的重复或者通过机械操练达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是能力的提高的标志,一方面可以通过回溯追问算理,实时让学生把理法沟通,通过“突破算理——内化算法——理法沟通”等循环,逐步加深理解,做到算理巧突破,算法秒内化。

参考文献:

[1]曾小平.韩龙淑.多位数乘法的算法、算理与教学[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0(10)

[2]张奠宙.可否说得更全面些——谈关于“算理”的教学[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7(9)

[3]黄喆.从掌握算理到理解算理[J].现代教学2016(4A)

 

 

感同身受,朗读可以这样来进行

——基于学情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案例研究

张晓晨撰

案例背景:

对于语文课堂中的朗读, 我国语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有独到见解:“吟诵语言文字时,不仅要充分理解,更要亲切地体会,将文本知识潜移默化地转变为读者自己的体验与感知。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新课标》中反复强调“强化语感训练”这一重要理念。《新课标》在“基本理念”的第一款中指出:语文课程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第二款中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并且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时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验与领悟。”这说明《新课标》已经把诵读和语感的培养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因此,我们从学生朗读中据学情出发的教学研究,来探讨一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相关方法。

案例描述:

以《棉花姑娘》为例:

师:七星瓢虫真善良呀,不一会儿就把蚜虫吃光了,棉花姑娘的病好了。听到这么高兴的事,大家快来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碧绿碧绿”、“雪白雪白”为什么读得缓、那么柔?

生:棉花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开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我觉得它真美!

师:你脸上洋溢着笑容,相信此时你已经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生:棉花姑娘的病好了,她正咧着嘴笑呢! 我也很开心。(再读最后一句)

师:是呀,棉花姑娘在七星瓢虫的帮助下,重新焕发出美丽的生机,瞧,她正迎着朝霞绽放灿烂的笑脸呢!

师:带上你的感受再读读,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和表情。

《杏儿熟了》案例:

引入:杏儿熟了的时候引来了那么多人的羡慕,到底是棵怎样的杏树,有何诱人之处呢?

读读课文1—4小节,用——”画出杏多的词句,用“~~~~”画出杏好的词句。

学生交流

生:从“夏天,到了麦收时节,树上就结满了杏儿,一颗一颗,橙黄橙黄的。”一句中的 “橙黄橙黄”可知道杏儿好,而且年年都如此。

师:请你抓住这几个词,读出杏儿的多和好。

生:从“结满”、“多得数不清啊”、“数到后来就糊涂了”可以体会到杏多。

师:你找得可真细心,请你读出杏儿的数量多。

生:从“羡慕地说道……”可以想象人们看到杏树上的杏之后,十分赞叹的神情,这一句是赞叹杏儿长得很好。

师:你更棒了,通过想象和自己理解,抓住关键的语句,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了杏儿又多又好。请你作为行人,赞叹一下杏儿的又多又好。

案例分析:

1. 不同年段,不同朗读要求

运用了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的是,这两个案例分别是不同年级的朗读教学案例。由于学段的不同,对于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所习得的能力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棉花姑娘》是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在朗读的要求上要求他们做到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语气、语调和语速来朗读。《杏儿熟了》是沪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课文,而对于三年级的朗读要求则是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引用恰当的语气来读出感情(可借助句号、叹号和问号,把握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的语气、语调;初步把握不同的情感色彩的文章内容应选用不同语气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老师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所使用的方法和教学策略都是不一样的。

2.品味语言,赏读文本

最基本的语言感知能力是语感,培养语感最直接的途径是让学生有效朗读。从充分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使学生从字里行间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 体会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作用。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基于学生的学情基础,帮助学生读通顺句子、读出画面、读出情感,从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准确与优美。

由以上案例不难看出,在教师的悉心引导下,学生亲自体验读书的过程, 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的画面美、意境美和修辞美。没有老师的朗读指导,学生却能把“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读得有滋有味。没有引导式问答, 学生却在优美的情境和无限的遐想中体验作者的内心情感。这就是语言文字无尽的魅力,而这种魅力只能通过优美的朗读呈现。而《杏儿熟了》这一文中,老师运用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寻找关键的字、词、句、短语,从而练习朗读,理解文本。

案例反思:

1. 出现的问题

1)关注学生学情,只重视“点”而忽视“面”。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类的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陪衬听众,未注重学生学情的全面关注。

2)对于学生学情,未形成系统计划,随意性大。朗读教学没有列入小学语文能力训练计划,没有和“听、说、写”联系起来,没有同语感训练联系起来,朗读教学被有些人视为“应急”或“补白”的手段。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代替了计划性,科学性,只在意教学流程的按部就班,未重视从学情出发的系统性教学。

2.应对策略

1)分析学情,坚持系统训练,常抓不懈。所谓系统训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年级有计划地抓好朗读教学;二是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朗读方法、技巧的训练指导。从而逐步使学生达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的朗读课文”的要求。这里主要谈谈第二层意思:朗读技巧的指导要据实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不能一劳永逸。开始时应以朗读的准确、清晰、连贯为训练重点,然后逐步进行语调、速度、停顿、重音的训练,最后进行声情并茂的训练。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要分层次进行训练,点面结合,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朗读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

2)欲提升学情指导,先提高教师自身朗读素养。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相当欠缺,而且有些教师对朗读指导仍不够重视。一般而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遵从的语言要求应该是准确、生动形象、有趣、有鼓励性。

3)朗读训练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因势利导。教师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和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着眼于训练效果,既要因“文”制宜,又要因“人”制宜。朗读训练切忌随心所欲,像搞武术表演一样,把十八般武艺拿来展示一番匆草过场显然是不合适的。此外,还可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开展“课文朗读比赛”,“儿歌表演评比”,“读书读报比赛”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感受读书的快乐,培育朗读的兴趣,检验朗读训练的效果,在阅读中品位,在阅读中提升。

当阅读来到一个不一样境界,期间的努力攀登是循序渐进的。感同身受,即是懂得助苗成长的特性、掌握育成的规律,有了这样的视野和行动,朗读便是愉快和积极的。

 


 

“乐”而乐 学有门道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学法指导初探

卫朝雅撰

   本文探讨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学法指导中,怎样使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式引导识记、文字带图式分类识记获得直观感受;用“蒙面猜猜猜”进行表情指导、用“实验指导法”进行气息指导;怎样通过“梯式循序指导”进行舞台表演,以及激发学生歌唱兴趣。

关键字  歌唱感受  方法指导  激发兴趣

音乐为世界文明之要素,人类进步之修养,人际交往之语言,被称之为“无形”艺术。学音乐是乐事、快事,因歌唱而顿生节律,美好情绪颐养生性。此谓“声成文者谓之音”,又有“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教师应以“乐学”为前提,教之有门道,使学生爱唱、想唱、会唱。

一、获得良好感受是学生进行歌唱学习的先决条件

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歌唱这件事的总体把握非常重要,要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学习歌曲,教师主要通过让学生聆听、模仿、学习新知、解决重点和难点、情感处理、完整演绎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主要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来熟悉歌曲、掌握要点、化解疑难、植入情感、表现意境等学会歌唱技能。一首歌曲一看就学、拿来就唱、弹琴即跟的方式并不是学习歌曲最好的方式。教师要让学生逐层了解歌唱方法,尝试多样的歌唱形式,尤其在歌唱银色的的分类上要注重紧密联系歌曲素材。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应体现学习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这些基本特点和规律均离不开实践,所有的音乐实践活动都是以听觉为先导,在动觉、视觉、感觉积极介入的审美感知方式的引导下进行。因此,获得感受是学习歌唱的关键,只有获得愉悦、积极、有效的歌唱感受,才能为家歌唱兴趣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总体感知与对应感知相结合

学生获得感受是表现在对于音乐要素的心理反应和感知音乐的过程中的,这些音乐要素和训练方法要有机整合、融会贯通。因此,教师首先要系统梳理好小学阶段各年段歌唱知识要点,且在各年段中出现的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螺旋形学习提高方面做到全方位把握:在低年级,以培养学生在集体中演唱的兴趣和个体表演的自然大方为主;在中年级,初步体验多种歌唱形式及与他人愉快合作的实践;在高年级,会用正确的方法、较好的音色表现歌曲的内容。这三个阶段,可以在各个侧重点着重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交互、穿插进行。比如歌唱方法的引导,针对小学生形象识记、感性思维较为明显的特征,教师可以采用以下途径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1.思维导图式引导识记

我首先抛出“歌唱方法”讨论话题,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说“你知道的歌唱方法是什么?请举个例子”。我在罗列学生回答内容的同时,有意识的构架思维导图,并根据已有答案巧妙的导出未知答案。其间,我对于思维活跃、答案涉及本次教学未及领域的学生大加赞赏,鼓励学生积极探寻课外知识,并用“小思徽章”评价体系进行扫码对应及时评价。

2.文字带图式分类识记

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迅速识记。我搜罗图片、自制幻灯片,在将歌唱方法如齐唱、合唱、小组唱、轮唱、对唱等的学习过程中植入与之对应的图片及文字。学生通过“看图说话”来领会技巧。如有学生对齐唱与合唱概念容易混淆,我就选用一首学生都会唱的歌曲为例,出示两张不同的歌谱(齐唱谱和合唱谱),让学生先在教师的伴奏下看齐唱谱,齐唱歌曲。接着,我出示合唱谱,邀请本班合唱团学生学习二声部内容,再同其他学生进行声部合作,完成对歌曲合唱的要求。在学生初步了解合唱后,我将合唱的其他形式如一领众和、四声部等以动态图片及文字的形式予以简单介绍。这种文字带图式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张开想象记忆之网,并在训导揣摩中获得实践感受。

(二)歌唱方法指导多元

1.表情指导:蒙面猜猜猜

以听觉为主导的歌唱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被普遍采用。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随着渐入式的听唱、教唱,会熟能生巧模仿学会歌曲唱法。然而,让一首歌曲情绪恰如其分地演绎,仅靠语言、范唱的引导仍显不够,有一套歌唱电视节目《蒙面唱将》引起了我的注意。歌者身着各类玩偶、盛装等,戴上或卡通或其他神秘面具进行演唱。在面具后的歌者能更真实的表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畅快自如的演绎。于是,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能更真切地体验歌曲持有的情绪,范唱时我用物品遮住自己的头部,或遮挡脸颊背对全体学生。在学习欢乐、轻松情绪的歌曲时,我用两种歌声让学生聆听:一种是声音正确、表情自然的完整唱;另一种的脸颊上部、眉毛、嘴角微微上扬,口腔上颌打开,与舌根之间保持较大空间,揉进轻巧的歌唱技法。我让学生听一听、比一比,哪一种唱法能表现欢乐、轻松的歌曲情绪?是怎么判断的?当学生做出正确回答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与我同步练习,如借助双手帮忙提起脸颊,打开口腔;表情保持微笑和呈现愉悦;抬起眉毛慢慢吐露气息等。学生一旦获得表情呈现的“密码”,就能熟练运用教师的提示完美演绎歌曲了。

2.气息指导:实验指导法

歌唱中的发声练习是基本技能之一,包括呼吸练习、哼鸣练习、咬字吐字练习、顿音练习、母音练习等。气息的支撑是唱好歌的关键,学会如何用气是需要在反复训练中细细揣摩的。我们邀请学校管乐团学生中的首席小号,让他为我们以“连贯、缓呼”的方式演奏乐曲。其间,我要求聆听者根据吹奏情况辨析乐曲一共分为几个乐句,并表上“呼吸记号”。随后,学生按要求进一步探讨歌曲的表现方式。此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气球放气实验,比较将彩色气球吹气后的突然放手实验及留一小口子慢慢放气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既稳又保持性强。学生在比对之后得出结论:歌唱者应注意吸气时不露痕迹,深吸一口,并采用急吸缓呼的方式进行演唱。

3.背诵歌词:巧记趣多多

要克服学生年龄小、历练少、舞台经验缺乏的弊端,教师在蓄念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我校开设了“音乐之声”音乐节活动,今年为第二年,从学生舞台历练情况来看,对于第二届音乐节,师生、家长的普遍反映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指导老师煞费苦心,并掌握了一套有效的舞台表现方法。活动方案落定后,节目组筹备并由各节目负责人分头集训。待节目成熟时,首先带领学生在班级中展演;接着,将我校“星舞台”作为二级展演舞台位学生提供训练机会;学生在建立一定信心后,走上操场司令台表演,而后进入我校的“小太阳”剧场进行展演;最后,在音乐节特别搭建的舞台上闪亮登场。就这样,学生经历了舞台由小到大的升级式锻炼,随着对台风的感知、对观众对象变换的适应,他们越来越自信满满,表现也越来越出众。

二、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

首先,教师提供方法建议,学生自己领悟。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喜欢任务式的派遣,他们更喜欢以有趣的方式去接触知识点和技能技巧。教师在课堂上对于歌唱的引趣很是重要的,对于歌唱方法的选择要下降到孩童的视野,接轨学生的理解力。

其次,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就感。每个学生的性情、表现欲、能力都不同。在音乐合唱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引导其分工合作,如选择节奏感好的学生持节奏鼓或串铃配奏,选音色佳的童声进行领唱,选有底气的学生嵌入过门中的朗诵……如此一来,学生的能力得到施展,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使合唱效果发挥最大化效应。

再次,学会聆听与欣赏,耳熟于心。除了在音乐课上赏析歌曲之外,教师可为学生推荐优秀作品,或请学生课前介绍自己了解的音乐作品,或分享在生活中听到的歌曲,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歌唱自然而然成为生活学习的一部分,对歌唱的兴趣也自然而然形成。

歌唱,是在人心中生成的快乐音符,是感情在心里美好的冲动。歌唱能勾起一种情绪和回忆,亦能维持社交上的亲密关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歌唱的方法技能,相信清歌流韵也会为其增添一抹人生的靓丽。

 

 

参考文献:

[1]王月萍.清歌流韵皆育人 [M]2008.10.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绽放的艺术教学研究之花[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3]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虽是过客,力做常客

——据学情养成低年段“自觉行动”的音乐教育微探

王红英

   低年段学生对于学习的自觉、持久还没有养成习惯。本文主要阐述在音乐课中如何从学生中获取他们内在的心理需求,形成教师本身的教学准备资源库,并将其学习需求贯穿于课堂,将适合学生学习生长的正确的意见筛选汇总,在课堂上予以实施贯通,而后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行动。

关键词  自觉行动  学生自主学习  低年段音乐

当代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就告诉我们一线任何一个学科的每一位教育者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教授,也要了解学生内在的需求;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成果,也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审视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更要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小学低年段音乐学科的教育也应该紧跟当代新教育理念的步伐,深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做有针对性的、有实际指向的备课上课,为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根基,助力成长。

一、“大方步入,无声行动”——从学生中来

从教以来,笔者多次在各大教学研讨活动上听到这样的词眼:“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眼里一定要有学生”、“要清楚学生整体情况”、“多听听学生的想法”、“你一定要做学情分析”等,句句都离不开的“学生、学情”的研讨要点。最初听到这些“洗脑”神句,究竟如何解读一直盘旋心头。再几次参加研讨倾听他人心得,心想:很简单嘛!可几次课堂实战下来,发现实际与想象还是有很大的出入,生搬硬套万不可取。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一个好的课堂秩序、纪律是最主要的。低年段学生由于年龄的特殊性,课堂的秩序纪律于他们毫无规范可言,他们的状态大多都游离课堂学习之外,但与真正的课堂却是相悖的。因此,面对这样的学习群体时,教师的主要的工作是做好两者之间的学习氛围协调。

1.置身学生之中,争取角色意识自觉

    低年段学生心灵较脆弱,安全感极小,对于不熟悉的人往往都有较强的防备意识。要打开他们半掩的心,长时间的厚脸皮很有必要,主动搭讪,将自己变成话痨小朋友,要么使学生烦腻觉悟,要么使学生觉醒就班。音乐课中,夸张的模仿表演、过度的热情参与、零架子的合作支持更是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技能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学生慢慢习惯自己课上应有的状态,尽量做到学生该有的行为、努力克制不当的行径。

2.双方互谈条件,达成师生共识自觉

    任何一个场合都有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都有利益双方的存在,课堂的利益双方就是师生双方。低年段学生虽然年龄小涉世太浅,但对于自己利益的保护却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一个过来人真实心理的描述,也是人的本性。因此,每次开始授课之前,师生双方都讲好自己的要求,相互监督,相互遵守。

二、“知己知彼,将心比心”——到学生中去

    学习是获取知识技能并不断提升自己的长期行为过程,小学低年段学生由于其特定的年龄特点,笔者认为他们对于学习主要有两大抗拒原因:一是注意力不持久;二是不明学习究竟有何直接的意义。洞悉这一内情之后,一直在尝试将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与学生的学习惰性联系结合。

1.让学生尽快享受自己的学习成果,促进“持续自觉”

学习靠自觉,而持续的自觉却少不了学生追求知识的执着劲儿,怎样让学生持续执着劲儿呢?那就是享受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且一定要尽快享受。

沪音版一上第二单元“好朋友”第三课“玩——大鼓和小铃”这一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节奏和小乐器演奏。课本中没有直接向学生出示晦涩的音符节奏,而是以两个小朋友对话的形式将小乐器的演奏发声结合呈现。教授时,我先跟学生讲清楚分角色的朗读,如:甲读:我敲小铃     ;乙读:我敲大鼓     

学生第一次朗读时,我配以节拍和相应的肢体小律动辅助学生稳固朗读的节奏和速度,让学生尽量将自己朗读的声音与我拍击的节拍吻合,并给于及时的指导和正确示范。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便有了第二次表现的欲望,我也满足他们的需求,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这时,他们是积极自信的。有了第一组小朋友的示范,后面的小朋友也都想上台与老师合作,紧抓机会,请第二组小朋友朗读,并让小朋友像我刚刚那样边读边拍节拍。但这次的朗读,老师再选择新的出场机会。如:

甲读:我敲小铃(师敲小铃配合:叮   叮)我这一举动,让班级学生又有了新的尝试欲望。于是,示意本组另一位学生继续他的角色。打开其他小观众对大鼓声音的好奇心。

乙读:我敲大鼓(师故作不知并训问“咚咚  ”该怎么敲呢?)对呀?三个字该怎么敲?这时每个学生都在急速求解问题的答案,我没有直接回应他们演奏方法,而是询问其他学生的想法。大部分小朋友都按照小铃的学习经验认为同一速度敲三下,但也有个别勤观察爱动脑的学生说“因为第一个框里有两个“咚”‘所以’前面两个“咚”要快一点,后面一个慢一点。”学生说到这一点就非常值得赞扬了,我顺势将学生的想法用行动翻译,让对这个想法有疑惑的学生尽快消化明白其含义。趁热打铁,我将大鼓给到另一个角色扮演的学生手上,让其自信的完成自己的第一次演奏,再让其他学生一起配合表现自己对这一演奏方法的理解。手持乐器的学生学习到大鼓演奏的新奇感,回答问题的学生获得了话题探讨的成就感,其他学生也获得了新知识的参与感,各自沉浸,各自收获,纷获喜悦。

2.让学生的学习尽快获得他人的认可,促成“深度自觉”

低年段的学生不仅还没有养成学习的自觉与持久性,对于积极荣誉、奋进自信的认识也有些空洞。为什么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呢?事实上,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感受自觉学习所带来的荣誉果实的自信感、美好事物的自豪感,只有自己才能真正体会并完成,其他人根本无法代替。而这样一种对荣誉的崇尚、美的追求恰恰又是音乐课程最擅长、涉面最广的。

音乐艺术的学习最主要的是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给我们带来听觉的享受,净化人们的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崇高理想。因此,获得他人的认可是检验音乐美最好的方法,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如果也能获得更多人的赞许,相信对于这一抽象艺术的学习他们也能坚持到底,形成自己学习旅途中的“深度自觉”。

三、“回归童年,体恤学情”——到学生中去

音乐课程的学习成果检验不同于语数英学科的文字表达,主要看学生对于一首作品的演奏、演唱、表演的细节处理是否贴切。低年段学生大多都没有接触过乐器演奏,因此,演唱与肢体表演就成了他们表现作品的惯用方式。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完全可以回归自己的童年,设身处地去领悟孩童的需求,如勉励歌表演,鼓励有乐器学习基础学生给大家弹奏,也激励其他有进一步学习音乐想法的学生大胆融入、积极参与,主要采用的方法如下。

1.课堂回课及时反馈

一年级时,对于每次的歌唱学习我都会不定期的让学生进行回课并当场点评

改进,再校对。每个学生给与合适的等第记录。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对于回课的流程还不是很清楚,又因为之前没有过回课的经历,当其他人投来观看的眼光时,常常不知所措。因此,前三个月基本上是先请敢于表现、表现自然的学生来做示范,然后再鼓励其他学生单独上台尝试表演,对于及其害羞的学生先是我带着一起表演唱,到后面等他渐渐有所放开时,将舞台留给他,并大力表扬他今天的表现。

如:哇!今天你一个人完成了一个节目,好酷额,我们都想再看一次你的表演,小朋友你们说是不是啊?(鼓动其他小朋友一起给予支持) 今天老师要给你一个A,我预感下次你能拿到A星,有信心吗?我一问完,他眼睛带笑向我用力点头,信心满满,快乐满满。

到了二年级就多一些回课方式,既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也让学生多一些表演方式的经验积累,如:两两合作、三人一组(一人唱、一人演、一人伴奏)、自由组合、教师组合、按学号接力回课、分内容回课(小舞蹈、小乐器伴奏、清唱)等等。每一位学生课堂小舞台的表现是公开公平的,在师生的目光中进步,在自觉的行动中收获。

2.课间休息临时聚会

课间十分钟是学生最欢乐的时刻,有时下课口令发出后,我没有快速的离开教室,也下意识的不着急关琴,要么是我找某一位学生谈话,又或是学生来找我拉家常,聊聊自己对音乐的小想法。同一时刻,班级都会有个别有乐器基础的学生来主动弹奏,我对他的举动是默许的,让他尽情展示自己的音乐风采,助他收获一批班级粉丝比老师的语言更有力,同时也无形鼓励其他小朋友勇于表现,敢于自我尝试提升。

3.课外活动适时推举

集万千目光于己身的那种荣誉感是很多人心之所向,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更甚之,他们急需展示自己以获得他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学习的必要性。课外活动是学生兴趣、素养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教育途径,灵活自主、重在实践;同时也是学生音乐学习成果最重要的检验手段,既是机会,又是挑战。课外活动中音乐艺术的展示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虽说有一定难度,机会也少,但也不乏个别佼佼者。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这样的学生会给一些深入的表演指导,并在活动策划时为其多争取一些机会。为了在正式的演出中让某些被推举的学生表现的更得力,除了给予更仔细的技能指导外,还再其熟悉的人群(老师、同学)中做些心理、仪态方面的模拟、锻炼,让他提前预享一批欣赏又争议的眼光,自我判断,自觉标高要求。

学生时代离每一个教育者都已远去,成为了过客,却又时刻在我们身边。长大了我就成了你,对于身处一线教育的我来说,何尝又不是多情的、庆幸的呢?学海无涯苦作舟,力做学生成长指引的常客,这应当也是教育者应当有的“教育自觉”吧!

 

参考文献

[1] 蔡梦、苏籍.音乐新版课程标注解析与教学指导[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俞宏毓.近十多年来我国学情分析研究的发展与反思[D]上海:上海教育科研

[3] 儿童音乐[J]2017

 

我与教育技术同行

张歆怡撰

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有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它山川秀美,风景如画,那就是我亲爱的祖国。曾几何时,它也饱经沧桑,历尽磨难。而幼时的我,也曾跌跌撞撞,蹒跚学步。今年,祖国即将迎来70华诞,回忆着成长的点滴,往事就像一幅幅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

200291日,我怀揣着对未来的好奇与憧憬,背着书包走进了小学的校门,开始了崭新的校园生活。整洁的校园,明亮的教室,和蔼可亲的老师……校园里的诸多事物都让我的心情非常愉悦,除了上习题课。那时的教室里已经配备了老式投影仪,但是投在屏幕上的光是昏黄的,老师用黑色的记号笔在一张透明的塑料纸上写满密密麻麻的题目,一节课下来,我真的是感到头昏眼花了。那时的我常常在想:什么时候能发明出更好的投影仪呢?

随着祖国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短短十年,投影仪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屏幕上的图像越来越清晰,色彩越来越逼真,操作也越来越便捷。这大概就是投影仪最棒的样子了吧?我在心里默默地想。还没等我缓过神来,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浪潮又向我奔涌而来。在我加入封小的第一年,学校的所有教室就都旧貌换新颜,投影仪配套的电子白板变成了交互式一体机,屏幕本身就是一台电脑,还能进行书写和触摸操作,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孩子们看到教室的新成员也都喜笑颜开,嘴里还念叨着:“这下上课更有趣咯!”。

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我觉得他们是幸运的,他们出生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在上海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一上学就享有这么好的教学设施和资源。于我而言,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就能运用这么多先进的设备来辅助教学,无疑也是幸运的。

过去老师上课只有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一块黑板,我现在不仅多了交互式一体机,还有与书本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使用,图片、视频、音频、动画应有尽有,孩子们能跟着课文里的人物一起感受快乐与悲伤,也能循着先烈的足迹去静静追思……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家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教学设备和技术得以不断革新。作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上海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为全国教育改革的推进贡献上海经验和上海方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当今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一名教师,我必将紧跟时代的步伐,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真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为培养更多的祖国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整合探究 事半功倍

陆良英撰

   班主任工作繁琐又忙碌,还要担任一定的教学任务,烦是免不了的,累是正常的,但很多时候让作为班主任的我感到无力的不是辛苦而是无效。一直以来我总在思考:怎样才能花最少的精力取得最好的效果。作为一名探究型课程的骨干教师,我努力结合自身教学特长,将班主任工作与探究型课程整合,形成探究性的教育方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整合探究    有效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说教的单一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求。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育有效性,成了我们需要面对的新课题。个人认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贯穿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整合所有的教育契机,利用每一个教育平台,以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实行“大教育”。

 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有13年了,抱着“让每个孩子在阳光下幸福成长”的信念,在三尺讲台前不断努力着。和所有的班主任一样,我兢兢业业地应对着所有繁琐的班级事务,却收效甚微。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到方方面面,尤其是小学生,由于孩子们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班主任既是老师又是保姆,还有各自的教学任务,往往有焦头烂额之窘迫感。怎样才能花最少的精力取得最好的效果?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实践探索,作为一名区探究型课程的骨干教师,我努力结合自身教学特长,将班主任工作与探究型课程整合,形成探究性的教育方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通过四个途径与大家分享:

一、探究活动渗透行规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是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最基础的工程,也是花费了我们大量时间精力的工程。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都不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当中大部分自制能力很差,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总是反复地出现各种状况。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我摒弃了常规的反复说教和批评教育,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在情境中开展系列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探究活动中自己制定规则,自己遵守规则,逐步走向自我管理。

例如我目前任教的一年级学生书包总是杂乱无章,找不到自己的东西,每次都要老师帮着找,于是“整理书包小达人”的探究活动诞生了,看一看(书包里有哪些东西),分一分(把所有的物品分分类),放一放(根据不同类别放在书包的不同位置),晒一晒(谁的书包理得最整洁),比一比(看谁最快找到指定物品)几个环节下来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会了有序整理。

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七彩小手帕,赤橙黄绿青蓝紫编首儿歌天天带,卫生习惯好养成;小小笔袋DIY,孩子们用小手创造出美丽的“魔法袋”,放入学习用品,笔袋不仅仅是文具也是自己的作品,所以倍加珍惜,爱护使用……

二、探究课程整合社会实践

每次的实践活动都是一次难得的教育契机。我校很早就将探究型课程与学校的半日实践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和挖掘乡土资源,将学校周边的实践基地作为校外课堂:太太乐公司、新泽园、蔬菜种植场、消防中队、菜场等,让学生们在社会课堂中不断丰富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识客观规律的潜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结合德育课程中的五个旅程,积极尝试将实践活动和探究型课程有机融合,解决实践活动“走马观花”的问题,实践前先让学生做好“功课”了解概况,制定攻略;过程中带着问题文明参观,合作有序,认真记录;回来后谈感受说收获,分享成果。初步形成了“探究——活动——再探究”的实施流程,使学校的教育活动充分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根据主题设计参观攻略,发出讨论话题,通过个体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校外实践基地里探寻答案,同时使学生丰富了体验,提高了探究能力,孕育了创新精神。

这些探究活动让参观实践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地在孩子心中留下痕迹。我曾就实践活动携带的食物和孩子们家长们一起探究《如何选购食品》,通过此次探究,外出时孩子们包里的零食少了,亲子制作的健康食品多了,这样的教育远胜过班主任的反复叮嘱与强制规定。

三、探究方式融入幸福课程

近年来,我校在区德研室的带领下大力推进“学生幸福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我大胆将探究方式融入幸福课程,分别于201411月和12月以《组合盆栽》一课在全区和两纲联片活动中展示,课后编写的课例《同“材”异构之幸福初体验》在全区范围共享,以此课为载体,在上海市少先队辅导员说课展示活动中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用实践向大家证明了幸福课程并不是另起炉灶,从头开始,而是将原本单一的凌乱的教育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摈弃反复的无意义的重复工作,不断充实丰富内涵,使其形成一个系统。我们平时各类课程中的教育内容都可以作为幸福课程的载体得以实施,甚至因为赋予了幸福的定义,会加入更多的幸福体验,使单一的课程变得有血有肉,鲜活灵动。如同我对学生说的“只要我们带着审美的目光,用双眼去发现美,用双手去创造美,它们将时刻围绕着我们。”而幸福也是一样,只要带着幸福的眼光看出去,幸福就无处不在。幸福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塑造有能力获得幸福的个体,拥有良好的生活态度,努力创造幸福,生活是最后必然的回归,来源于生活,指导更好地生活。

同时,我积极参与幸福课程学生手册的编写,将探究型课程中很多深受学生喜爱的小活动小讨论编入其中。获得学生们的欢迎,幸福的体验也在点点滴滴中慢慢累积。

四、探究特色成就一班一品

本学期,我结合学校的创新实验项目和阳光微品行动,设计了独特的一班一品——“小种子 大探究”,制定了三年长期方案。以《嘉定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程新三年行动计划》为指导,结合我校地处城郊,外来学生较多这些实际情况,从研究各地的植物入手,以“小种子,大研究”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科技实践活动。

第一阶段为发芽之旅——主要以观察影响荠菜发芽的温度问题为主题,了解怎样的温度最适合荠菜发芽。第二阶段是生长之旅——主要以荠菜种植为主题,了解不同土壤条件下荠菜的生长情况。第三阶段定为优化之旅,通过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不同条件,优化植物生长发育环境,获得最优植物。

通过查一查,问一问,听一听,初步了解植物的种类、基本特征,增长植物学知识,激发自然智能;拍一拍,画一画,挂一挂,实践中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将环保理念植入人心;探一探,编一编,养一养,探究、宣传、实践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探究等能力,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小种子,大研究”实践活动是一项主题系列活动,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普及与提高为基础,发挥地域特色,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能让实践活动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具有普及性和可操作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较大的动手和实践空间,能积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方法,形成科技创新能力。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和孩子们一起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成长着:本人获得上海市园丁奖;少先队辅导员说课展示活动二等奖;区第七届“十佳”班主任;区第六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小学组三等奖;区教育系统第五届骨干教师;区第五届“青年岗位能手”;区教育系统“向上向善好青年”;区暑期工作优秀辅导员;镇“十佳”教师;多次获得校优秀班主任、校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所带班级班风积极向上,学风踏实严谨,形成了健康阳光的优秀集体:2011年所带四(4)牵牛花中队获2010学年度上海市嘉定区少先队快乐中队;2003年所带五(1)阳光小队获区雏鹰假日小队;2005年所带四(2)中队向日葵小队被评为上海市嘉定区优秀小队。从教以来,带教的班级一直获得大家的交口称赞。

整合探究,有效教育不仅仅是事半功倍,更能让探究的幸福源点像种子一样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友善

     孟敬东撰

   嘉定区德育工作室项目《基于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中小学体验式课程开发和实践》的子项目《嘉定区学生幸福课程》的研发旨在:指导学生在课堂中习得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质量,获得幸福感。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纵观班级中较为多数不友善的现象,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友善的重要性,学会对他人尊重,乐于帮助别人,与人为善,让学生知晓友善方能赢得更多友谊的道理,作者在班会课上进行了尝试,尝试用学生喜爱的故事和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参与体验,有所感悟,获取经验,感受幸福。

关键词 快乐体验  学习  友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八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而“友善”是公民的重要价值准则,也是最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中年级的孩子多数时间是和学校里的小伙伴玩在一起,然而,在家里备受宠爱的他们,很容易把自己的霸道脾气带进校园,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是非观念尚未建立,不少队员在和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经常以自己的个性行事,不能吃亏,行为自我。如何让小学生能够在一节课上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与人为善。作者设计了基于让小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积极感悟的班会课,试图通过学生喜爱的故事和游戏等形式让小学生在开心的学习体验中知晓小伙伴之间行为应该友善,方能获得更多友谊和幸福的道理。

一、歌曲引入,感知友善与友谊

生活中影响孩子品行养成的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很多,但是最能影响孩子进步的是同龄人的行为和品质。独生子女更是把同龄人的行为看成榜样,示范的作用左右着孩子的粗浅的价值观念的形成。

找什么样的小伙伴做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样的行为才能够拥有更多的友谊,在小学生的心中有着自己的答案,虽然只是感性上的粗浅的认识,但是也非常的真实。让小学生在歌曲《找朋友》的熟悉旋律中,边唱边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说一说为什么找他做你的好朋友?旨在让学生去寻找朋友的优点,夸赞朋友的优点,从心里敬重那些行为友善、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小伙伴,同时引出今天班会课的活动话题----友善赢得友谊。

初步的感知源于生活中的体验,虽然感性、浅显,却能够反映出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给于孩子方向性的指导。

二、游戏故事,感悟友善与友谊

善良的品格能促进学生行为上的改变,品格的养成则要经过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悟。小学生喜爱听故事。故事中,他们好孩子不能说谎,遇到事情要机智,人与人之间应礼让等。故事是品格教育的良好方式传递给儿童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是道德教育的佳渠道之一。作者试图挖掘课内外故事中的积极因素去感染学生,引起共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感受友善的力量。

其一:对应图片倾听故事,美国著名的飞机试飞员胡佛,在一次试飞过程中由于飞机故障差点丢掉性命,然而胡佛友善地原谅了维修工的失误,胡佛的宽容和友善改变了维修工的态度,那位马马虎虎的维修工变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此,飞机再也没有出过差错。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友善正如手中的一杯茶,今天你用它温暖了别人,将来,对方也一定会将一杯热茶送到你的手中。

    其二:由队员演绎太阳和风争论究竟谁比谁更有力量的故事,肆掠的风让老者裹紧了衣服,而温暖的阳光让老者脱去外套。故事告诉学生:生活是一面镜子。当你面带友善走向镜子时,你会发现,镜中的那个人也正满怀善意地向你微笑;当你以粗暴的态度面对它时,你会发现,镜中的那人也正向你挥舞拳头。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对他们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游戏中,小学生需要面对各种问题,进行自我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能力由此得到提高,见解由此变得深刻。

为了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善”于“不善”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在课堂中作者安排了两个游戏。游戏一:小组运送呼拉圈。运送过程中,有的小组齐心协力,顺利抵达;有的小组配合不力,相互推诿、指责,在相互指责的小组中,队员们体验到了心里的不舒服和难过,体验到了别人带给自己的压力,体验到缺少友善的言语真的很伤人。游戏二:小组抛、接球游戏,以接球个数多者为胜。游戏目的让学生体验到游戏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游戏中的欢乐,朋友们的友善和宽慰的语言带给自己的愉悦。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两个生活中的小游戏的体验进行鲜明的对比,指导学生思考,理解友善的内涵,反思自身的行为,感悟友善的道理,更容易让小学生接受。而小故事的呈现,使小学生们对友善的感悟更上一层,生动形象的故事引发队员对潜在道理的思索,无需太多的言语,友善的意义尽在不言中。

三、榜样引领,感“动”友善

教育的意义最终要回归生活,结合平日里的行为表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增强榜样示范的作用,在正能量的指引下希望小学生们将友善进行到底。

    故事和游戏给学生们带来了深刻的体验,在有了切身体验和感悟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去反思自己的行为,促使学生在行为上的改变,于是结合学校阳光童镜卡(自我对照促进成长的自制卡片)显微镜的要求,作者设计了:针对中队实际情况查找一些缺乏友善的行为,以小队形式开展头脑风暴,思考如何用友善的言行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心悦诚服的接受帮助,改变自己。此时,学生们已经学会了反思,不再用强烈而尖刻的言语去指责别人,而是真诚的、有好的提出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接受。

榜样的力量在小学生的友善养成教育中是无穷的。阳光铜镜卡中的放大镜:评选“最美少年”之友善小天使!旨在寻找身边的榜样,使得学生有刻意模仿的目标,迅速纠正自己的不友善行为,养成积极向善、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最后在温馨的乐曲声中同学们将自制的友谊祝福卡送给小伙伴,一起贴在中队友谊树上,将友善传递下去。

 :中国的德育教育规模之大、人力物力之多在世界上堪称之最,然而,教育的实效性却并不明显,关键在于我们的德育教育空洞,缺乏吸引力,没有刻骨入心,所以学生的行为会出现两面性,在学校和在家不一样,在老师面前和背后不一样,空洞枯燥的说教常常是左耳进,右耳出,效果很不明显。如何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模式,德育工作者们也一直在积极地探索。恰逢幸福课堂的课题研究,又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提倡,于是结合自己班级的状况,遵循吴伟国老师的著作《课堂教学漫话》教学规则,作者设计了这样一节班会活动指导课,希望通过幸福课堂的学习,让学生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改变自己的不友善的行为,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与人为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作者经过了多次修改和反思,开始的设计也是穿新鞋走老路,虽然安排了一些活动,但是并没有体现幸福课堂的体验性和教师的指导性,还是给予学生的太多,没有让学生去充分的体验和感悟,在拜读了吴伟国老师的著作《课堂教学漫话》教学规则,作者对幸福课堂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的课堂不是要给予,而是要让学生在行动去亲身体验,入心入骨的体验才能够让学生深深的记忆在心中,才能促使他们去积极反思,有所改变,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清了思路,作者的设计也就豁然开朗,最后的定稿实施下来感觉不错,因此把它记录在案与诸位教师分享。希望我们的德育课堂能够更加有实效,我们的德育教育能够真正的吸引学生,以受教育者为本,使受教育者的素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从校服看中国发展

     管诗祎撰

服装是一种符号,承载着人们很多记忆,也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在我从幼儿园到大学的19年校园生活里,怎么也离不开那高度统一的服饰——校服。只要是学校的集体活动,校服更成为了必定的着装要求:周一早上的升国旗仪式、运动会、六一会、129歌会等等活动,就连我们的毕业照也被那清一色校服抢了镜。

学期初拿到我们封浜小学一年级校服征订单,看着不仅有夏季校服、秋季校服、冬天的棉背心,还有考究的正装:尖角领白衬衫,男生配西装长裤和领带,女生配格子裙和领花,我心中暗暗羡慕:“现在的小学生真幸福呀!我小学怎么就没有格子裙校服呢?”我不禁回想起我所有穿过的校服。

幼儿园时是一身蓝色的海军服,海军领随风一吹俨然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小海员。上小学时,春秋装和冬装都是一身绿,特别是深绿和明黄色穿插在一起的冬装,我总要等到实在冷得忍不住了才会换上,但是保暖效果几乎为零。还有那颜色鲜艳的蓝红色运动装,那时候嘉定区小学生基本都身穿这一身运动装;初中时的春秋装又变成了蓝色海军风,深紫色的冬装非常透风,里面要塞好几件毛衣才不会冻感冒,袖口处很薄很薄更是少不了缝缝补补最后破得无法缝合;上高中时很开心地发现有正装,但依然没有我心心念念的格子裙,冬天校长心疼我们,为我们重新定制了棉袄冬装,保暖度提升了不少,但我们不少人依然坚挺穿着单薄的运动装。回顾我的校服史,发现款式单一、颜色搭配不和谐、质量有待提高,舒适度较低,每个学校几乎相同,没有个性化。

如今不仅仅在小学,幼儿园、初中部,高中部甚至有些大学都设计了非常好看的正装校服,在毕业典礼、校庆、十岁生日和成人礼上都会穿上正装,增加不少仪式感学生都会很期待。每个学校的校服款式都不太一样了,去年见习培训一年,我去过的十几所小学的校服没有一所重复的,问起如今二年级的弟弟妹妹们喜欢穿校服么?得到的都是响亮肯定的“喜欢!”,好看舒适的校服使小学生们看起来更加阳光和可爱。

校服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而变化,同时校服也体现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思想的发展,也是每个地区、民族的代表特征。服装是一种艺术,一种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艺术,是生活的延伸,给普通生活添加了诸多趣味和享受。服装艺术在很多时候,承担着启发,宣扬某种精神的载体的责任。一件小小的校服让我感受到中国巨大的变化,过去可能仅仅是一个统一符号,但现在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思想自由的体现,反映现在的人提高了审美能力,开始注重精神世界,追求优质的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的富足就离不开物质生活的保障。爷爷总会和我说起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他们小时候只有等到过年才会得到一件新衣服,家里孩子多的家庭因为布票不足,新衣服还要轮着穿!我们的新中国早已远离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国之重器屡创记录,国际地位提高,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我感恩身处这个和平伟大的时代,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愿与她共同奋进,实现中国梦,祝福祖国继续繁荣昌盛,祝福华夏民族生生不息。

 

 

 

学校的“幕后英雄”

   李敏一撰

案例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自己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我们也在思考:学校应该给学生怎样的教育?让学校成为孩子每天向往的地方,成为他们体验幸福的地方,让学生看见学校就欢呼雀跃而不是愁眉苦脸;能为学生创造幸福人生的地方,健康的身体,阳光的心态,向上的信念,良好的习惯,善良的品行,睿智的头脑……这些都和幸福教育紧密相连,基于这一系列的理念推行了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校本化案例——学校的“幕后英雄”,让学生通过对主题的探索、学习和体会最终领悟到学校生活到处充满了他们意想不到的“小确幸”,从而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关心和爱心,激起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案例情境:

1. 指导内容

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对于每天出现在校园中他们周围“最熟悉的陌生人”进行一番深度调查与了解。

2.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毕业在即,对校园中的人和事物均已相当熟悉,他们带着依依惜别的情绪在校园中再次发现别样的“风景”。孩子们在情感上已经有了与入学之初不一样的成长,对于每天出现在自己身边的人和物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了解和感受。

3. 指导目标

   让学生们初步认识到,幸福不一定是要特别富裕,不一定是要非常博学,不一定是要有很多亲友;懂得幸福其实可以很简单,可以很容易感觉得到,拥有得到,懂得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幸福成长和学校的“幕后英雄”们密不可分。

4. 指导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广义的幸福,理解幸福是人由内而外的感受,不用特定的外部条件。每个人有不同的幸福感受与经历。

5. 指导准备

教学PPT,学习任务卡

6. 指导内容和过程

   导入:

1)提问学生每天进入校门碰到的第一个人不是老师,他们是谁?引出本课主题“幕后英雄”。

每天出现在身边的人往往最容易受到忽视。小学阶段五年,学生始终对教育他们的老师印象深刻,但一所学校之所以能有序地运作,除了老师和课堂还有其他许多人辛勤地、默默无闻地付出,此引入环节让孩子们引发思考,自己身边除了老师,还有哪些值得他们关注的事物和人。

2)过程

从校门口的门卫保安叔叔开始,我们在学校的一天还能碰到哪些后勤工作人员?

A、小组讨论与交流。

B、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C、小组评价

从引入主题问题开始,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在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罗列出平时自己每天在学校都能碰面但从不放在心上的后勤工作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开始懂得每天在校园中忙碌的这些身影切切实实是校园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开始对学校的“幕后英雄”们产生不同的感悟。

3)校园中还有一些我们未曾谋面的后勤工作人员,他们同样在校园中与我们生活了五年,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他们。

列举各个学生不太能接触到的后勤岗位,学生初步了解其工作。

A、小组讨论:看不见的“英雄”和我们

B、小组代表反馈

C、小组评价

在了解了校园里学生比较熟悉的工作人员之后,通过采访小视频逐一向学生介绍他们素未谋面的,但同样为他们的校园生活提供保障的后勤人员。通过一个个直观简短的介绍视频,学生了解到在学校还隐藏着这么多自己不知道的“秘密部队”,他们觉得既新奇又充满敬佩。很多学生感叹,自己在校园中享受如此美好的生活,其背后和每一个他们或熟悉或陌生的后勤工作人员密不可分。

4)我们每天在校园中的生活离不开这些后勤工作人员,他们为我们舒适的校园生活提供保障。

A、小组游戏:“幕后英雄”猜猜猜。

B、小组讨论:学校如果没有这些后勤工作人员会变成怎样?

C、小组交流总结并反馈。

       总结反馈环节设计了学生比较喜欢的“猜一猜”游戏环节。通过后勤人员在校园熟悉场景中工作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做活动的同时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到每一位学校的后勤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幕后英雄”们每天的生活是相当忙碌而辛苦的,从而激发他们的感激之情,并能对我们美丽的校园更加爱护。

7. 我们的微行动:

Action1:让我们找到“他”

 在校园里寻找你从未见过的后勤工作人员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Action2:毕业前,让我们一起去感谢“他”

A、通过默默地观察,了解一位后勤人员一天的工作生活并做相关记录。

B、碰到工作在校园里的后勤人员时热情地与他打个招呼,与他握手或拥抱,向他表达你的敬意和感谢。

C、在校园中进行“随手公益”活动,减轻后勤人员工作负担。

D、制作一张感谢卡,送给你觉得最辛苦的一位后勤工作人员

通过以上一系列课后的实践活动,增进了学生们和后勤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学生明白了自己在美好校园中的幸福生活和学校这些不知名的“幕后英雄”息息相关,他们会时刻注意自己在校园里的行为,对校园的花草树木,门窗桌椅,生活设施……等等都会爱护有加,他们懂得了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恪守校园各项规则,不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逐渐成长为一个个懂事明理的好少年。

案例分析:

课堂是实施幸福教育的主渠道,离开了课堂,幸福教育只不过是一句空话。因此,立足课堂,幸福施教,传递幸福,创建幸福课堂,是幸福教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本节幸福课堂的主题为《学校的“幕后英雄”》,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全面地了解了这群每天生活在自己身边,而每天被自己忽略的人们。幸福课程落实到课堂,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各种课堂活动中体验幸福,在现实生活中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并体验幸福的所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和氛围进行幸福教育

 要使学生学会感知幸福的能力,树立其“爱”的意识是前提。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因此,让学生对父母长辈以及身边的人表达关心、关爱之情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人生最美好,最基本的情感,并以此引导学生感受幸福的意识,培养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

二、生活中引导学生感受幸福

要让学生学会感知“幸福”,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并懂得尊重他人。这离不开成人的示范作用,作为老师和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当孩子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时,教师和家长要示范孩子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当孩子受到这种影响,在他能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便是自己今后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诶学生贯穿感知幸福的思想,要知道他们不经意间一个友好的表示,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温柔的话语,都会让别人感受到关爱,久而久之,孩子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从而也获得他人的爱与关心,这样就能使他们感受到幸福的所在。

三、实践中培养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

在本课的实践活动中把传递感恩和关爱的“幸福能量”作为首要的思想观念贯穿于学生为“幕后英雄”所做的每一件小事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了感恩,传递了幸福。要让孩子学会拥有幸福的能力,作为教育者首先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拥有感知幸福的意识并化意识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传递“幸福”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通过一个学期坚持不懈的教育引导,以及家长的大力配合,多为家长在私下欣喜地告诉我,自己的孩子指导感谢和关爱父母了。他们在家的时候不仅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甚至能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班级里同学之间变得更加友爱了,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孩子们也会“慷慨解囊”,而得到帮助的同学也能真心诚意地感受到同伴的关爱并表示感谢,整个班级在一个良好的“爱的氛围”中感受着幸福。

总结:幸福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实践教育活动能使孩子受益一生,值得大力推广。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德育活动中不能只停留在讲授空泛的大道理上,要通过多开展一些有意义有实效的活动来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感知生活中点滴的幸福,从而拥有使自己和他人变得幸福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才是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使人刻骨铭心,受益终生的教育。

 

 

 

 

 

 

 

 

 

 

 

 

 

 

家长的素养是孩子的起跑线

四(5)班 顾清菡家长

时光飞逝,一转眼清菡已经10岁,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

回顾这十年来的点点滴滴,我深深地体会到,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作为父母要给孩子关爱、尊重、自由以及温馨的家庭环境。我们要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健全的人格以及社会生活的能力,跟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从小,我常和清菡说:“你是孩子,初来这个世界。我们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既然大家都是第一次,那么我们的起步是平等的。我们共同学习,努力尝试,有错就改,一起进步!”

一、家长的文明举止,给孩子最好的示范

记得一次幼儿园放学后,学校围墙边种着漂亮的小花。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喜欢,就随手采下一朵哄孩子高兴。清菡看到了,也很羡慕,期待地跟我说:“妈妈,这个小花真漂亮,我也想要一朵。”我假装很为难的跟她说:“哎呀,这个花朵摘下来倒是很容易,可是我们得先做个选择题。如果摘下来了,你能拿在手里玩,但是它可能一两天就谢了,再也活不过来了。如果不摘,你不能拥有它,但是它可以一直活着,哪怕冬天谢了,明年春天又可以开花。你想选哪一种呢?” 清菡皱着眉头考虑了一会儿,慎重地回答我:“妈妈,我还是让小花活着吧,小花也是有生命的。”达到我的教育目的后,我给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建议,让清菡站在小花边上拍了个合照留念,这样她也是“拥有”了这朵小花啦。

二、家务劳动给孩子一块“包干区”

我们宠爱孩子,但宠爱不等于溺爱。在合理的范围让孩子分担一点小家务,既可以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又能加强对家庭的责任感。比如: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虽然刚开始差强人意,但每次都在进步,在整理的过程中孩子也逐渐学会了归类整理;从一年级开学,我教清菡怎么刷杯子,怎样根据课程表整理书包,晚上睡觉前准备好第二天上学要用的物品等等。现在,她能自己独立准备好第二天上学要用到的物品。平时生活中,她也是我的小帮手,出门有时还会叮嘱我需要带什么,不要落东西。

三、做孩子的好朋友,学会倾听

有段时间我也跟孩子发脾气,但效果甚微,事后冷静下来,觉得这不是治本的方法,还是得跟孩子心平气和地谈谈。我们希望和孩子交朋友,用平等的心态和孩子沟通。我们发了脾气,会跟孩子道歉,我们做错了,也要跟孩子真诚的道歉。工作中的问题,我也会跟她讨论。渐渐地,孩子放松心态,有什么事情跟我们分享和商量。彼此信任尊重,宽松自由平等的家庭环境才能给孩子乐观活泼开朗的性格。

四、亲近大自然,做“户外达人”

周末假日,我们会带孩子外出旅游,见识外面的世界。到家附近的公园里与孩子一起玩游戏,聆听大自然的鸟语虫鸣;去自然博物馆,开阔孩子的知识视野;去美术馆,提升孩子们的艺术素养。每年我们暑假有个固定的项目,就是带着孩子去南京的“冒险森林”去“探险”。这是一个园林式森林冒险乐园,在绿树环抱中,参与高空滑翔,攀爬,高空独木桥等刺激的项目,不仅能感受到树上攀爬与树林间穿越的奇妙体验,在拥抱绿色回归自然的同时,也考验胆量、考验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清菡5岁时,第一次看到,很心动又有点胆怯,在大家的鼓励下,心惊胆战地尝试了一次后,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每次都乐不思蜀,玩几次都不过瘾。

五、 孩子的教育不单单是妈妈的事,爸爸也要多多参与进来。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句话:“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教师。”说明了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生活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我的处理方式比较感性细腻,爸爸比较理性宏观,只有大家一起参与进来,才会有一个平衡点,给孩子一个正面的示范,对孩子积极乐观自信的性格起到促进作用。

因为爸爸平时工作特别忙,经常需要出差或者开会,但从小我们家就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周末的时间基本是给孩子的,完成学习任务后,我们会一起带她出去郊外走走,溜冰,游泳等等各类活动。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课堂,是孩子接触社会的起步石,而作为家长,我们的行为素养对孩子的各方面的品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孩子良好行为学习习惯的背后,肯定有着默默努力付出的父母们。


 

 

 

 

 

家长先“美丽”,孩子后“动人”

四(1)班 李梓墨家长撰

去年教师节,有这样一条新闻,上海一位父亲因为女儿在幼儿园的学号不吉利,在班级群里开骂了。这个孩子的学号是14号,他希望老师能够换个数字,而老师认为学号是一入学就随机安排好的,没有办法更换。这位家长换号不成,居然用各种英文单词辱骂老师,对于群里其他家长的劝解也是置之不理。这位家长还非常自信地回应其他家长:谁看到哪家星级酒店有14的?你会给你老板安排住14吗?不炒你鱿鱼他还非常自信地表示:我认为14应该取消然后顺延,这是国际惯例。”看到这样的新闻,出于一名教师的职业敏感,我不禁为这位小女孩担忧:有这样一个个人素养很糟糕的爸爸,她明显地要输在起跑线上了。同时作为一位教师妈妈,我对于“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之类的描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句子感受愈发深刻。其实,家长的素养是家庭教育的根基,它既是孩子的起跑线,也能为孩子助跑,还能决定孩子成长的高度。家长的素养涉及的面很广,但它的高低与否最终的折射点还是在孩子的身上。

2016年9月1日,我儿子进入封浜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开始了正式的读书生涯,这一段时间,正是建立读书习惯和观念的黄金期,为了能最大化地利用这个黄金期,激发孩子学习和阅读的兴趣,培养他爱学习、会学习的习惯,作为家长,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和改变。

硬环境和软环境相结合,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儿子识字量的增加,我们为了让他养成爱看书的习惯,特地利用他房间的一面墙做了一个开放式的大书架,上面摆满了符合他这个年龄阅读的各类书籍,每天做完作业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坐在那里津津有味地看书。但我们也知道,只给他一个看书的硬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孩子的兴趣能否持久,一定需要家长的有力支持和陪伴。我特别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在学校,我是班主任和英语老师,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回到家,我是一个妈妈和妻子,督促孩子写作业、做饭、洗衣和收拾屋子也都是我必须要干的活。即使如此,我还是在他的书架上放了一些我的书,晚饭后坐在书架旁陪他看半小时的书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课。看我这样,他愈发喜欢看书,其中恐龙、太空类的书籍是他的最爱,也能就其中的知识与我们侃侃而谈,他从书中所涉猎到的这方面的知识的量和专业性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想,每次听他有模有样地聊起四十多种恐龙的名称以及它们的喜好、特点还有太空中我都不知道的知识时,我们的惊喜无疑是巨大的,阅读正在让他成为一个越来越丰富的孩子。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和知识储量的增加,我们计划今后要定期在家中展开读书交流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来促使我们去阅读更多的书籍并做思考,促进孩子成长的同时也提高我们自身的素养。

   二、注重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我是一个有十几年教龄的教师,但是作为家长,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我还是第一次,在如何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做好家庭教育方面同样有困惑和忐忑,于是,我翻看了很多的书籍,得出一个结论:小学一年级,就把学习习惯养好。于是每天放学后,我和孩子一起查看晓黑板上老师关于作业的要求,我会引导他从当天的功课中决定出顺序通常会让他在先完成最难的作业(通常语文),再做其他科目,像合唱队、小主持等兴趣班的作业,我会要他分配在课业完成后再做,这样可以灌输他一种时间安排的观念,一年下来,他基本上就会懂得每天回家后如何规划自己所有的课后作业、兴趣活动和休闲时间。这一年不论是功课,还是考试,我都带着他一起走过所有的细节,一起装订试卷,一起研究改进的方法,然后鼓励他继续追求更好的表现。为了陪伴、监督孩子写作业,爱看电视的我这一年看电视的次数屈指可数,因为我知道,一个在客厅看电视的妈妈是永远也无法让她的孩子心止如水地在房间写作业的。借这样一个过程,我要让他明白,在妈妈心目中,怎样才叫全力以赴,习惯以后,就会成为他在学习上或是生活中自我要求的标准。虽然他现在的表现距离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若能保持目前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那么这个阶段教育的真正目的也就达到了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人品教育,它也是家长素养中最能让孩子看样学样的一个点。跟很多的父母一样,我在儿子的身上寄予了很多的期望,但更多的还是希望他能认真地写好一撇一捺。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这个“人”字写得漂亮与否我们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有着直接的关系。于是,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开始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凡事都会想着言传身教的利与弊。譬如在儿子语言丰富期到来的时候,我们就下意识地教他说“谢谢”,小朋友与他分享玩具,我们教他说“谢谢”;阿姨们夸他可爱,我们教他说“谢谢”;别人帮助他,我们教他说“谢谢”……但更多的时候,是我们在他面前对别人说“谢谢”。上小学后,我和儿子乘坐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滴滴,每次上车我总会对司机说声:“师傅你好”,下车说句“谢谢师傅,再见”;有时候乘公交车,遇到有困难的人,我亦会主动让座等等,久而久之,孩子不仅能够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良好的礼仪,而且也懂得感恩。上学了,孩子在学校接触最多的就是他的同学和老师,为了能让他在这个集体里快乐、健康地成长。我和家里人达成一致协议:一定不在孩子面前说有关他的老师、同学、甚至是他同学的家长的不好的话语,有任何的不满和抱怨我们都只能私下悄悄地说或是与老师沟通,一定要让他心里一直对他的学校保持美好的印象。这对于他与人为善、尊重老师、友爱同学、爱校如家等品质的培养无疑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带着他过马路时,不管有没有车,我一定做到遵守交通规则,不闯一个红灯,同时我也会告诉他:宁等5分钟,不抢1秒钟,因为人的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所以每次过马路,看着他高高举起的右手(一方面他在向司机示意他要过马路,另一方面他也表达了对司机的谢意),我总是有很多的感动,这个社会,如果每个人都能珍爱生命又友善对待周围的一切,那么该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好的画面啊!

总之,孩子将会是家长递给这个世界的一张名片,我们都希望这张名片颇拿得出手,但是必须先有家长“美丽”,才会后有孩子“动人”。那么,希望我们家长都努力做到“美丽”,然后静待孩子们超凡“动人”吧!

 

                                


联系电话:021-59137048 学校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吴杨路50号

copyright©2017 上海市嘉定区封浜小学

沪ICP备11021021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