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讯息

《百草园》第56期

作者:封浜小学更新时间:2019-07-03 16:22点击量:0


 

图片1.png            五十六期

  二0一九年第一期      0一九年6月出版

∽∽∽∽∽∽∽∽∽∽∽∽∽∽∽∽∽∽∽∽∽∽∽∽∽∽∽∽∽∽∽

         

管理经纬线

1、全学科阅读 全过程体验……………………………………… 高岚岚

2、“抛引问题式”家庭教育的实践应用………………………… 卫朝雅

德育新视点

3、陪伴——让“爱”齐步走……………………………………  吴雅琴

4、家校共育,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  李自强

5、支教:一次圆梦之旅…………………………………………  陈志强

学科教与学

6、同“材”异构之幸福初体验…………………………………  陆良英

7、活用插图,巧学古诗…………………………………………  张  琳

8、语文教学的策略有效性之我见………………………………  张  燕

9、“声动合一” 在探究中趣学…………………………………  陈志强

10、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语言运用两三思………………………… 张燕萍

教育小故事

11、缘来圆趣足球梦……………………………………………… 陈许佳

12、与阅读交友…………………………………………………… 张幸欣

13、把课堂还给学生……………………………………………… 陈  婷

14、多样化教学带来灵动课堂…………………………………… 王嘉雯

家教新天地

15、笑脸全家福…………………………………………家委会副主任许广民

16、父母——孩子的领跑者……………………… 五(4)班 徐锦阳家长

    编:高岚岚                

  副主编:陈音华               封面设计:闵晓君

 委:卫朝雅

 

全学科阅读 全过程体验

高岚岚撰

   打造“品质教育”是一个用心、用情构筑的匠心之作,是让“融合”获得更高教育教学效益的一条蹊径。在“品质教育”进程中相继提出并启动的“慧雅阅读”项目和《幸福课程》,正迎合了我校“B-I-G”课程的持续性研发,为寻找适切的男孩女孩成长之路找到了闪亮的光标。因而,三者无缝融合成为学校及师生发展崭新的定航。在成就“阳光教师”、“阳光少年”的道路上,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注入人文关怀。由此,就巧妙“融合”提出了“全学科阅读  全过程体验”的推进策略。

关键词  目标融合  全学科阅读  全学科体验  幸福成长

一、挖掘育人目标一致性——融合之基

审视《幸福课程》,该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具有幸福生活能力为核心理念,确立培养健康人格、培育公民素养总目标,具体表现为:自信向上、健康生活、乐学高效、善于交流、合作进取、责任正义,是一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化发展的综合性生活指导课程。

研读“慧雅阅读”,即让学生在快乐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鉴赏能力,丰富语言积累和情感体验,提升阅读素养和思维品质,让学生智慧而又儒雅地成长

纵观我校建校百余年确立的“阳光教育 炫色生命”的办学理念,让学生充满阳光、快乐发展是我们的矢志追求。学校“B-I-G”课程,“I”是In common、指公共课程;“B”是boy,指男孩课程,培养男孩们的智慧、儒雅、阳刚;“G”是girl,指女孩课程,培养女孩们的文雅、灵秀、聪慧。可见,在育人目标指向上,“慧雅阅读”和《幸福课程》与“B-I-G”课程是高度契合的。根据《幸福课程》和“慧雅阅读”的目标,在“B-I-G”课程的育人目标里融入“幸福”和“慧雅”两大元素,目标也在原来基础上进行微调。如:原来男孩课程的目标中的“智慧”意寓男孩的聪明能干,现调整为“睿智”,希望男孩们通过阅读、实践和体验,变得更有见识;女孩课程目标中的“文雅”意寓着女孩的温和有礼,现调整为“优雅”,希望女孩们在充分阅读基础上开展一些适合女孩的体验活动,进而成为知书达理、美丽时尚的气质女孩。《幸福课程》和“慧雅阅读”与“B-I-G”课程的育人目标经细致定夺初步融合在一起,为进一步探索“慧雅阅读”和《幸福课程》校本化整合推进指明了方向。

二、全学科阅读和全过程体验——融合策略

“B-I-G”课程遇上《幸福课程》与“慧雅阅读”,“融合”之举并未截流于一个分支,而是在全学科中开枝散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如文本阅读、图例阅读、思维阅读、视听阅读等,在阅读中促进体验;其次,通过角色扮演、游戏闯关、实践探索、艺术创作等体验活动,让学习过程更完整、更科学、更丰,真正做到了“全学科阅读、全过程体验”。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种:

1.先阅读再体验,让体验更深入

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一般采用“先阅读再体验”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先进行阅读,鼓励和指导孩子运用已有的阅读经历和生活经验参与各类体验活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幸福生活的能力,让阅读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基础,让体验活动指向更明确。

针对全学科阅读,我们在各学科、各年级中倡导共读经典名著《西游记》——低年学生阅读注音美绘本,中年学生阅读青少年读本,高年级学生阅读名家导读本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走进西游的神奇世界,沉醉于故事情节的天马行空,感受唐僧师徒的喜怒哀乐。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同步设计了《童眼看西游》阅读手册,让孩子写感悟,绘故事,明是非。与此同时,开展了“童心绘梦 共赴西游盛宴”系列主题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变装体验、西游闯关等有趣的活动,感受阅读的乐趣,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2.先体验再阅读,让阅读更聚焦

“足球小子”、“玩转魔方”等课程中,采用的是“先体验再阅读”的方法。即先通过一些轻松有趣的体验活动,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再进一步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阅读。

在开设的“足球小子”课程中,根据低年级男孩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先让他们接触足球,在绿茵场上感受运动的愉悦,从而对足球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达到体验目的后,再通过日常课程中学习和阅读足球文化、战术图例等方式,来丰富足球知识,提高足球技能,让他们在运动场上配合更佳。

再比如说:体育课《习,机灵猴王》,以孙悟空的一些经典动作:滚翻、跑跳、杂耍等融入体育活动之中,激发男孩们互学互比互赛的学习兴趣。随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图例指南,进一步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掌握实践操作技巧,获得一定的经验积累。

3.边阅读边体验,让学习更智慧

“墨韵书香”、“种子创客”、“悠扬管乐”等课程中,同样可以采用“边阅读边体验”的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同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再反作用于阅读,帮助学生加深对书本内容的感悟与理解。在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墨韵书香”课程为例,孩子们通过读帖和临摹来学习书画技。他们一边阅读一边练习,在反复对照和理解的过程中解决书写中遇到的难点。在积累了一定书画经验之后,学生们结合自身的阅读感悟,再尝试用笔对《西游记》中的经典语句、人物、精彩的故事画面进行二度创作,促进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再比如:“悠扬管乐”课程中,小乐手们边读谱边演奏,通过识读乐谱,到演奏乐曲,是一个反复的一边阅读一边体验的过程,孩子们的每一次演奏本身就是在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在对乐曲的理解中不断的提升孩子们的识读乐谱的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孩子们的音乐素养,感受音乐的美妙。

阅读和体验滋养了心田,丰厚了经历,发展了思维,让更多的阳光少年品尝着健康快乐、幸福成长的滋味。

三、融合孕育初开的花——融合呈效

1.顶层设计趋向成熟

行走在“全学科阅读,全过程体验”的征程中,学校的管理团队对于《幸福课程》和“慧雅阅读”的育人目标解读更细致和全方位,在实施内容和举措方面思考更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在融合的基础上,顶层设计的智慧团队进行多次的智慧碰撞,为深入推进《幸福课程》和“慧雅阅读”的校本化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环境育人:有书味、有童趣的图书馆及校园多处阅读角;形成阅读链:教师、学生、家长的阅读习惯、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对学生阅读指导的有效性开展;阅读有物:在各类活动方案中植入阅读元素,在展示现演中呈现阅读成果……真正实现阅读无时无处不在,彰显“随风潜入夜”的无痕之效。

2.实践操作日趋完善

融合的过程是更新理念的过程,也是检验创新举措是否获得实质性突破的方法之一。组建“慧雅幸福团队”,是各科教师抱团举力。由团队成员共同确定融合主题、制定融合计划、寻找学科融合要素、拟定融合目标、实施步骤,落实融合方式等环节,有难度有挑战。正是这种如同经历十月怀胎的妊娠过程,融合综合研讨,让老师们读懂孩子,设计处一份份更适于孩子们幸福成长的体验活动。

3.男孩女孩快乐成长

融合项目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全学科阅读,全过程体验”正逐渐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孩子们用心阅读,乐于体验,善于思考,学会欣赏,并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输出悦读成果,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男孩课程更显男孩本色,女孩课程更显女孩气质。

“融合”正悄然成为“慧雅阅读”和《幸福课程》校本化整合推进的核心词。行走在融合的路上,步履轻快而有力。因为融合,让学习真实发生,让成长更幸福!

 

参考文献

[1]王艳玲 苟顺明.和优秀教师一起读卢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2]滕刚,刘英俊.全球100位名人与中学生谈读书[M].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

[3]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M].沙永玲,麦奇美,麦倩,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抛引问题式”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应用

卫朝雅撰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其育人是根本。家庭作为孩子第一学习环境,家长作为首任老师,创建有利于孩子成长当为关键。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浸润孩子的心灵,培育具有大思路和大智慧,有担当、有责任感和正义心、具有正确“三观”的现代人。家庭教育研究中“抛引问题式”的方式即在对观察日常生活、学习及社会现象,通过对于学生家庭、学生综合情况的了解,寻找家庭教育存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提出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的方法途径,从而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自我个性,获得身心两健。我们呼唤家庭教育中阳光的充分投射,将学校“阳光教育 炫色生命”办学理念取得思想和行动上的统一,故诞生了《“抛引问题式”家庭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从中获得了些许实践应用的方法策略。

一、据实诊断

观测前辈为我们留下丰饶精神财富的同时,不可否认的也存在一些与时代相背离的传统思想,包括家庭教育思想,作为文化遗产也同时影响到我们的价值取向。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父母的思想和行为,使新型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规范”意识的存在也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指导,以至于当孩子的言行与我们潜意识中的这些“规范”不符时,父母就会站出来对孩子进行不同程度的干涉。因此,当代家庭教育的弊端,主要呈现在许多家庭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的不科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溺爱,过度保护,影响着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

2.管得太多,干涉太多,惩罚太多,亲子关系不够融洽;

3.男孩女孩的区别及共同教育问题,存在一定的盲区。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专门阐述了“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2006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家庭教育指导的法律地位;由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强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制定家庭教育法律。因此,发现并寻找更适切的现代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开出良方

1.问题从何而来

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及社会现象中,通过对于学生家庭、学生综合情况的了解,寻找家庭教育存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在家庭教育指导实践中提出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问题如何指导

“抛引问题式”家庭教育指导中,指导教师及家长针对问题的提出,进行自主思考,通过调查研究、问卷访谈、实践对比,来进一步发现问题所在,找到教育的客观规律。从中自省和修正家庭教育的方法和行为,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指导,进一步提高家教指导队伍素养的作用,实现教育合力的最大化。

3.目标如何锁定

1)确立“抛引问题式”班主任“金钥匙”校本培训模式,提高班主任教师队伍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力,实现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同家长学校伸展台之间互扶双赢作用。搭建家教指导平台,形成良好的互动、分享、再提升的学习氛围。

2)将“抛引问题式”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家长学校课程之一,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目标、责任所在,进一步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智慧和能力。家长学校课程进一步丰盈,确立相应主题:知味烹饪、烘焙课堂、医学保健、体育健康、创意漫画、音乐之美、植物养护、国学诵读等。家长“微课堂”把最实用、最生活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把艺术、科技、人文、地理等课本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品位、人文素养。

3)全方位找准家庭教育指导同学校“阳光下的男孩女孩们”特色项目的切入点,有效揉和“三育”,着力体现“阳光教育”的合力。举办快乐“男孩女孩节”系列活动,构筑队员们健康快乐成长的理想舞台。在完善绿色指标引领下“七彩阳光少年”评价体系中一改对学生的传统的唯分数论评价,建构新的评价理念,形成新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精准指导

1.起始阶段:家庭教育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征集

确立市级家教课题,课题一经提出,针对家庭教育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予以广泛征集。在各个年级的教师及学生家长层面展开问题的搜集、整理,按30个比较显著问题提出频率高低归结分为:

行为表现多动难以自控、缺乏责任意识感、学习拖拉作业速度慢、家庭教育中缺乏亲子教育、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家庭中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对孩子挫折教育的关注、不能静心阅读、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与人交往及集体意识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等。

在家庭教育问题输出之后,紧跟着是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家庭与家庭之间的问题拟解决方法的商讨,并将此付之于实践尝试,获得的拟解决方法大致归结为:

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明确事情的要求,进行指导监督;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采取讲故事、分析故事中人物错在什么地方加以引导;讲明要求,规定好时间,检查课余不必要的负担;理解和尊重孩子,关心其生活,与孩子合作共事;家长示范,心平气和与人交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召开家庭会议,父母担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鼓励和帮助,树立自信;从小培养阅读习惯,高年级可以列出书单,和孩子一起阅读并交流心得。通过故事加以引导,和学校心理教师取得教育帮助;多参加各类集体性活动,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家长以身作则起到示范榜样作用,并尊重和督醒孩子。

在以上问题方法、途径得到一定范围内的讨论、咨询、实施后,又搜集各年级的执行效果情况反馈。我们欣喜的看到,许多家长和孩子以及家庭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孩子的坏习惯、其短板正在悄悄改进的路上。有的孩子上课小动作少了、有的能诚恳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有的发生了好转、有的还继续尝试其他有效的方式方法。总而言之,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寻找适合学生、家庭个体的改善方法,做到信任和坚持,那么改变一定会悄然发生。

2.改变起于“微小”

学生方面:家庭教育之“小物件”启示

1)小书包 大责任

针对“小学生的书包究竟该由谁来背”引发的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2014年的三月份,利用“道德讲堂”展开了“小书包 大责任”系列活动,效果显著。

①“小太阳的话”访谈专栏,我们抛出教育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让男孩女孩们直面话题进行体验式教育与自我教育,许多男孩女孩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并能正确认识自我责任范围及力求争取说服父母长辈腾出机会锻炼自我。

②队员们有话可说。随着“小书包 大责任”话题的深入,历经教育前的微型调查、教育后的再次调查,我们通过数据说话,低中高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自己背书包、整理学习用品的情况均有一定的改善。队员们以《小书包 大责任——给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呼吁男孩女孩们要养成“独立承担忍耐等各种品格,在减负、书包“减肥”、按需携带等方面提出了5个建设性建议。

书包该由谁来背,从表面看是一件小事,但从深层次来看是教育的一个点,更是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和自主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培育男孩女孩优良品质的征程中,转变观念、找准方法、循循善诱、持之以恒。我们有理由相信:“微教育”的循序渐进必定能在岁月的长河里,在男孩女孩对于人生的认识里烙下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2)七彩小手帕 随身作用大

在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的大环境下,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纸巾,重拾可循环手帕,“七彩小手帕 随身作用大”主题活动应运而生。

①启动与赠送。启动仪式中,每个孩子获赠印有封小标识和留有个人签名的七彩小手帕。宣传活动中“保护资源,勤俭节约”、“减少污染,勤带手帕”、“手帕随身带,文明随我行”等活动口号响彻于男孩女孩们心中。

②讨论与倡议。“七彩小手帕  随身作用”大讨论在各中队热烈进行,通过个人发言、小组讨论、中队总结,手帕勿忘携带、手帕如何折叠、手帕的合理使用……系列使用须知形成“让七彩手帕飘起来”绿色行动倡议书,让全体男孩女孩达成了共识。

③歌声与遐想。《小手帕》歌曲通过“七彩童铃”少先队雏鹰广播传送到校园各个角落,愉快的歌声让每个男孩女孩童年生活中多了一款“小手帕”的印记。在低年级《小手帕》儿歌征集、中高年级《小手帕遐想》征文中,朗朗上口的儿歌成了男孩女孩们开心阅读的好去处。

④趣玩与创意。“趣玩手帕”活动荣登阳光小舞台,听令叠放手帕、折叠创意物体,活动呈现的是学生敏捷的反应和灵巧的手工。

⑤督查与提醒。家委会驻校办公及大队委、家长微信群及晓黑板软件在本次活动中也组织力量,对于手帕的日常携带、使用进行随机检查,敦促男孩女孩们逐渐养成勤带、勤洗、保管好手帕的好习惯。

七彩小手帕,每天一色,成了孩子们形影不离的好伙伴,七彩好心情也伴随而至。

3)创意小笔袋

为发挥小物件在男孩女孩成长中的特殊教育作用,我校为学生定制了封小小笔袋,以此进一步加强男孩女孩的责任意识、环保意识和劳动意识。我们在学生及家长中征集宣传口号:封小笔袋手中拿,养好习惯最重要;小笔袋,随身带,不离不弃时时在;蓝白相映小笔袋,布艺文化环保行。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协作为笔袋做好个人标识及选取适意的名字;根据想象以漫画的形式装扮小笔袋,遴选优秀作品予以校级展示;对使用、护理小笔袋进行调查随访;进行“小笔袋 我的好伙伴”诗歌、日记征文等。小笔袋的斑斓生活穿梭于家庭与学校之间。

家长方面:多“机位”介入实现教育同向

1)家长总动员,打造育人共同体

为了将家庭教育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有机统一,我们在“爷爷督查组”的基础上,实现“家长总动员”团队的整体组建。爸爸护校团天天驻,校门安全;爷爷督查组月月查,校园安全;奶奶手工坊节日行,生活技能;妈妈志愿队随时邀,全方位。班级、校级家委会工作点、线、面相结合,凸显工作实效。

2)家长微课堂,家庭教育的延伸

“家长微课堂”以“微”补位促成长。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法院是什么地方?跆拳道的基本腿法、拳法有哪些?如何选购食品?发生意外该采取哪些急救措施?“微课堂”在我校的开设成为家长们家庭教育的延伸。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走上讲台,给学生们讲授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这些与传统课堂截然不同的内容让学生们大呼过瘾。

①一场自由的呼吸

与学校校本“B-I-G”课程相对应的,我们设置了“七彩阳光少年”特色评价体系。家长“微课堂”更丰盈了学校这一大课程体系。

“I”公共课程:

“赤色代码”《走进法院》、《台儿庄大战》、《分享与感恩》、《急救包扎》等,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庭,在校做个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的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心怀感恩的好公民。

“橙色代码”《超轻粘土——有趣的章鱼》、《创意剪贴》、《制作小惊喜》等,旨在培养学生多种才艺,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体专长,乐于关心并参与各项公益宣传、热爱劳动并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黄色代码”《一起Do-Re-Mi》、《美味之旅》、《如何选购食品》等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健康生活,具备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素养。

“蓝色代码”《小学生社会生活安全》、《旅游Gogogo》等,旨在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成为一个优雅大方、豁达乐观、明礼诚信的小公民

“紫色代码”《微生物—看不见的魔术师》、《走进雕塑》、《小邮票 大知识》等,旨在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

 “B”男孩课程:

“绿色代码”《低碳绿色出行之创意自行车》、《如何选择交通工具》、《跆拳道》、《防拐小常识》等,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绿色环保意识和能力,同时具备自我保护能力,做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人。

“G”女孩课程:

“青色代码”《一起做花卷》、《手工小制作》、《小小水果 大大滋味》等,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勇于大胆质疑,乐于与同伴交流与分享。

②家教探索,做实育儿两三事

设立梦,从家庭出发公益讲座,讲座分别从“爱心”、“沟通”、“陪伴”三方面展开。

爱心,从早餐开始。家委会韩主任的微分享《关爱孩子从营养早餐开始》,她每天为孩子制作一顿做法简单、色香味俱全的爱心早餐,让早餐365天都不重样。现场,韩主任分享了自己对孩子“挑食”的应对之道,传递着健康、营养、科学的早餐观念。

沟通,从了解开始。亲子教育导师丁素梅女士致力于研修《生命密码》达9年之久,她运用生命密码解析带家长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本质,从而因材施教,到孩子最正确的教育与培养。轻松破解孩子的教育难题。

陪伴,从记录开始。最后,家委会许副主任也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验《陪伴学习与孩子成长记录分享》。许主任以其微镜头+朋友圈的方式记录着与孩子一起生活、学习的点滴,与孩子一同见证自身的成长。

教师方面:班主任“金钥匙”培训实现品牌提升

学校将班主任“金钥匙”培训作为家庭教育方法指导的一个驿站。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顺势完善了《“金钥匙工程”班主任培训制度》,且在培训内容的设置及组织形式方面有了全新的改革。

1)育培训目标之初心。“金钥匙”工程培训,切实帮助班主任向“品德的引领者、知识的传授者、心灵的沟通者和班队的管理者”这个目标迈进,并逐步形成各自的管理工作特色。

2)提培训内容之效度。建立问题库并寻找问题成因、给予解决建议、借鉴专家指导等形成拟解决方法。我们抛出话题“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单亲家庭孩子的个别化教育”、“‘亢奋型’孩子的收与放”等典型教育案例,邀请个别当事班主任作家庭教育指导经验分享。

3)寻培训方式之适切。采用自主学习式、课例展示式、案例剖析式、专题沙龙式,通过个人自学、年级组同学、全体参与等多种形式,教师们不断更新着教育观念,在相互交流所产生的思维碰撞中磨砺成长。

四、生长态势

1.主导意识在增强

“抛引问题式”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应用,让我们看到了与现代家庭教育相对应的发展良机。家长成为学校常邀的宾朋,驻校办公、家长论坛、长假亲子作业、家长总动员等活动提高了家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程参与度,更明确了家庭教育在完善学生人格塑造、品性习得、社会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2.牵手转变在行动

依托家委会这一平台,为普通家庭和特殊学生家庭建立“一一向前行”家庭互助式帮教服务。利用双休、假日小队活动等契机,两户家庭成员在校外做到:一个家庭牵手另一个家庭;学生在校内做到:一个学生牵手另一个学生。双方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牵手同行。

3.国学经典进家庭

推进全校“慧雅阅读”项目中,许多家庭都加入了快乐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古籍、传承“智、信、严、勇、仁”等传统美德的活动之中。将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学习型家庭评选,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收效甚佳。

4.教育资源同分享

在课题研究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征集过程中,共有31户家庭参与征文并形成相关文集供各年级学习分享。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有序列,形成课件资料库。学校特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员、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的杨彦平博士为一、二年级全体男孩家长开设《从习惯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与担当意识》的专题讲座;由一年级家委会主任主持的《共享育子经验》家长论坛,将好的育子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家长学校根据“我们的节日”节日教育、季节性需求、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等不定期下发各类家庭教育方略、安全防范措施、疾病防控常识等学习资料;每周五放学时段,进行《家长对外广播》专题宣传学习等。

5.课题研究有建树

在科研工作中,上海市家教课题《“抛引问题式”家庭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成绩为“优秀”;有5位教师及家长的文章刊登于《最令家长头疼的教育问题》一书及其他各类杂志之中;区骨干班主任孟老师的《家长微课堂 资源共分享》发表于《同音嘉言》一书;课题领衔人《阳光教育 实现家长学校优质均衡发展》一文发表于《嘉定教育》、《在特色活动中渗透环保理念》发表于《现代教学》、《七彩小手帕 引领绿色新时尚》发表于《嘉定教育》。

抛引问题式的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应用是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适配性尝试,也是促进家庭和谐向上、学校稳步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的需要。从家庭教育需求的实情出发,不断创新载体、科学合理运用新方法、有效统筹多方资源、发挥优秀家长志愿者队伍作用,家庭教育也可以是从“抛引问题”来到“豁然开朗”的新境地。

 

 

 

 

 

 

 

 

 

陪伴——让“爱”齐步走

吴雅琴撰

低年级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其自控力和学习力还未完全形成。在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爸爸妈妈用心陪伴、关爱助长。父母要共同陪伴孩子,建立学习的需求、情感的呵护、兴趣的培育,善用各种方式丰富孩子的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激发孩子“要学习、想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习是一种习惯,陪伴体现一定的素养。父母陪伴是形成孩子初始学习力的始发力,是增强孩子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实现成长梦想的站点。

在接手二(4)班担任班主任的第一个学期,杨心怡小朋友和她的老爸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微信+成长足迹》父母用心陪伴点滴记录,到《梦——从家庭出发》家庭家教家风成果分享,再到《杨心怡日记&陪伴心语》成长陪伴经历汇编成书,杨爸爸家庭教育突出“父母陪伴”六年的家教实践,在女儿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收到了显著成效。由此,让我感受并感慨“陪伴——让‘爱’爱齐步走”的重要性,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教育启示。

一、亲子活动——“爸爸缺位”变尴尬

记得有一次,我陪儿子参加“文化嘉定云”的亲子家庭日活动,儿子为能参加活动兴奋了好一阵子,高兴之余问我:“妈妈,爸爸一起去吗?”我回答他:“爸爸忙,去不了!”这时儿子的笑脸一下子“打了折”,又随口说了句:“妈妈,你经常陪我,难道你不忙吗?”这句话让我有点苦不堪言的“尴尬”,因为一句“谎话”搪塞,天真的儿子就当真了,而“慌话”又不能自圆,由于爸爸的“缺位”导致儿子参加活动时少了一份有力的后援。儿子虽然懵懂不会立马反驳,但父母的言行是儿子成长的一面“镜子”,父母的“缺位”行为,对儿子的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已经或多或少存在着潜在的负面影响。

在我的朋友圈、生活圈和学生家长群里,家庭父母陪伴孩子“三缺一”教育现象,都有现实家庭生活不同程度的存在。

一是“陪伴”由祖辈替代,爸爸和妈妈陪伴“缺位”,形成了家庭教育“问题孩子”现象;

二是“陪伴”由妈妈替代,爸爸陪伴“缺位”,形成了家庭教育“焦虑妈妈”现象;

三是“陪伴”由爸爸替代,妈妈陪伴“缺位”,形成了家庭教育“冷漠爸爸”现象;

四是“陪伴”由爸爸妈妈共同担当,爸爸妈妈陪伴“到位”,形成了家庭教育“活力孩子”现象。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相夫教子的习惯风俗,在绝大多数家庭成员的思想意识观念中,教育陪伴孩子的责任一般都落在妈妈身上。而当代社会倡导的是男女平等,大多数妈妈除了要照顾家庭之外,还要像爸爸一样辛苦赚钱养家,导致家庭教育妈妈陪伴孩子力不从心。爸爸陪伴孩子的“缺位”由祖辈替代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时隔五年——爸爸“陪伴”出成效

说起心怡爸爸,我有一段与他在幼儿园班级家委会共事的经历。幼儿园里我儿子与杨心怡在同一个班,幼儿班家委成员妈妈居多,一个爸爸担当家委就显得特别稀奇。家委爸爸给人印象是热心助人、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强,每次幼儿园老师布置的家委工作内容,心怡爸爸总是带着创意用心完成。有时翻看他的《微信+成长足迹》记录,从内心敬佩他陪伴的“功力”,儿子至今还保留着心怡爸爸曾为全班刻的那枚墨画印章。

当时在幼儿园时,我对杨爸爸陪伴教育的方式并不看重。五年以后的今天,我担任了他女儿的班主任,杨爸爸还是班级唯一的“男家委”,女儿杨心怡却是品学兼优、兴趣广泛的“阳光女孩。“慧学少年、才艺少年、创新少年、进步少年”一步一个脚印攀登前行,心怡现在是学校大队委“三条杠”的一份子。想到自己儿子曾经与杨心怡幼儿园在同一个班级、同一条起跑线、相同的成长环境,为什么五年以后两人的差距会有那么大?

平时的家庭教育的养分缓缓入渠,从量变到质变,我深深地被杨爸爸智慧陪伴的“力量”所折服。杨心怡的学习能力、动力和毅力都像极了她爸爸。如今的周末,我们经常带着孩子一起学习切磋,很多同学家长从羡慕到以实际行动一起参加周末团队活动。也许是那份对孩子陪伴的坚持用心,让为师的我不断思索,寻找着更适合班级成长的教育生长力。

三、成果展示——爸爸“草堂”成亮点

去年,在我校举行“家教小集锦”《梦——从家庭出发》首发仪式上,杨心怡小朋友《跟着爸爸追梦》作品展示区里,日记、书画、剪纸、草编、实验标本,让人目不暇接。最吸引眼球的当属杨爸爸“陪伴”女儿棕榈草编制作现场体验展示。围观棕榈草编体验制作的老师、家长人头攒动,杨心怡和她爸爸不厌其烦的讲解编制技法。特别是那些青蛙、蚂蚱、蜻蜓、蛇等一些草编昆虫和动物,在杨爸爸的巧手下编织得十分精致,孩子们爱不释手,现场吸粉无数,都争先恐后争取一席之地跟杨爸爸拜师学艺。此时此刻在我心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让心怡爸爸走进咱们班,在本班开设一门棕榈草编兴趣课程?因为心怡爸爸曾经在学校开办过“家庭、家教、家风”家庭教育系列讲座,有过微课堂授课的经历,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进入了“一班一品”特色打造。用爸爸的影响力带动班中孩子的学习力,着眼于引燃特色家庭成功“陪伴”的热力。于是,“爸爸草堂”——棕榈草编学习应运而生。

四、一班一品——爸爸“草堂”编梦想

1.周五幸福的草堂

每周五下午的430活动,是孩子们非常期盼的时刻,因为心怡爸爸要来三(4)班教小朋友们草编。杨爸爸的到来,孩子们笑逐颜开,甚至班中动作慢的小朋友也会很自觉加速做完课堂练习。跟着杨心怡爸爸“追梦”学习棕榈草编,孩子们给杨爸爸起了个昵称“草编爸爸”“草编爸爸”和孩子们相处非常亲和,一点都没有陌生的感觉。

“草编爸爸”每次上课都特别用心,课前会尽可能多编带一些棕榈叶和编好的成品,满足孩子们方便学习和兴趣索取。我曾问他这么多备品从何而来?他说,我经常为单位的棕榈树“修枝剪叶”,也会网购一些。因为孩子们都喜欢、都想要草编作品,就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们,让孩子们少一份失落感多一份获得感。

“草编爸爸”还向我说了另一个原因,棕榈草编无论是家长孩子都人见人爱,作为一种非遗文化要在家庭中传播学习,而班里的孩子们就是最好传播媒介。准备好棕榈草叶,将一个栩栩如生的草编昆虫带回家,会对孩子和家长有莫大的激趣作用。

听了“草编爸爸”从草编谈到家庭学习,感觉他做事特别有思路、有经验。就算几十个孩子围追着他讨教,“草编爸爸始终耐心地为孩子做着示范讲解,甚至喉咙都嘶哑了也全然不顾。此时我心起内疚,“草编爸爸”把班级草编学习考虑得那么细致,而我怎么没想到让动手能力强的班干部当一回小老师,以解决“草编爸爸”的教学压力呢?

家庭教育陪伴学习的想法经验来源于实践,很多细节想法都是在学习实践中完善形成的,陪伴学习实践的越多,教育的想法经验也就越丰富,越能有效体现教育成果。

现在,周五班级草编学习在班干部分组带动示范,“小老师”和“草编爸爸”相互配合默契,孩子们学习草编的情感、需求、兴趣不断得到满足。三(4)班“一班一品”棕榈草编已列入学校“幸福课程”内容,每周孩子们编织快乐梦想,幸福满满。

2.周日快乐的小队

快乐时光总是短暂的,孩子们觉得周五学习草编的时间太短,“玩”兴未尽。于是,有的学生甚至提出星期天想到心怡家继续学习草编的想法,没想到心怡爸爸爽快的答应了!孩子们自发组织了一个假日快乐小队,学习地点从学校转移到了心怡家,周日家庭草编社团正式成立!

每周日上午杨心怡家总是充满着欢声音笑语,我和小队的成员们9点准时参加家庭草编社团活动。10名草编社团成员在杨心怡爸爸的手把手的传授下,手里不停地练习一边编着草编,嘴里还相互交流草编练习心得。

同学一说:“心怡爸爸,我星期六和爸爸一起看了你发在群里的草编视频,现在我终于会编草编蛇了!”;

同学二说:“心怡爸爸,上次我教会了我做的草编玫瑰,那天正好是我妈妈的生日,我做了一束草编玫瑰送给妈妈,妈妈拿着我做的一束“绿玫瑰”开心的笑泪了!

同学三说:“我上次学校六一节活动,我为班级做了29个草编蚂蚱,爸爸妈妈帮我一起做,做到晚上十点钟,作为六一节礼物送同学觉得很有意义。”

同学四说:“我在周五班级带的几个得意“门生”,已有两个学会编织蚂蚱了。”

同学五说:“你看一看一看我做得像不像?心怡爸爸:我在草编视频里自学了蜻蜓”

……

每当我听到这些快嘴的“布谷鸟”在相互交流展示的时候,“草编爸爸”的陪伴无形地渗入了这些社团成员的家庭教育中,那些社团成员以“学生”、“小老师”、“小达人”进行着角色转换。同样的,让班干部感受学习“教与学”相互配合的重要性,感受学习是一种竞争分享和快乐,感受家庭融入的学习型氛围,成员之间开展“互教、互学、互助”,体现了让社团成员教有“成就感”,让班里孩子学有“幸福感”。

3.进取学习的团队

去年10月中旬,假日行动小队草编社团成员领受了学校12月中旬举办“幸福课程”与“慧雅阅读”联合研讨活动的草编展示内容,要求以“阅西游、享幸福、乐成长”为主题,用“一班一品”草编特色与《西游记》故事场景结合,用棕榈叶编出故事场景中的各种动物,展现“探西游微观”内容。这一特殊任务对于刚学了半年的草编社团成员来说,颇具挑战性。首先,我们从要求每个成员阅读了解《西游记》故事内容获得启迪;其次,根据《西游记》故事场景内容找出涉及的能够完成的草编动物;最后,将棕榈叶编织的草编动物与《西游记》故事场景配合,浓缩成3D效果的“探西游微观”内容,根据内容再分别讲述《西游记》故事。

社团成员利用平时展开阅读学习,分别找出了“盘丝洞”、“无底洞”、“七绝山驼罗庄”等故事场景中,列出了要做的草编动物,饱含了:猴子、蜘蛛、老鼠,蛇。这其中除了草编老鼠,蛇在活动中练习编织过外,草编猴子、蜘蛛对社团成员来说有点难度。为了完成这项编织任务,社团成员9名,以三个人为一组分别完成三个微观草编制作。

为了按时完成草编猴子和蜘蛛制作,社团每个成员都想尽办法确保质量数量的完成。一个成员几乎拉进来一个“家庭”,就是靠着父母的陪伴制作,进行记忆模仿、思考创意。有时实在是草编编的外形不好看,就联系本小区杨心怡爸爸上门解决,就是靠着孩子父母的学习探索,最后众志成城顺利完成了三个微观草编制作。

看着棕榈草编展示台上,用编做的各类妖怪原形草编再现西游微观世界,假日行动小队每个孩子的脸上都绽放着久违的笑容。经过了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不仅培养社团成员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意能力,从中也培育了社团成员相互配合,家庭成员相互帮促的团队协作进取精神,团队的学习力、创造性不可估量!

五、父母“陪伴”情更长

杨心怡爸爸陪伴从女儿学习棕榈草编开始,由假日小队“周日家庭草编社团”到“周五班级草堂”,以“一个家庭”启动“一批骨干”,“一批骨干”带动“一班学生”,“一班学生”驱动“全家庭草编学习从单个家庭的兴趣娱乐频道,变成了激发形成家庭教育陪伴学习力的平台。学习的内涵得到了外延,也唤醒了家庭教育中“沉睡的家长”启智着家庭教育中“迷茫的家长”,集结了家庭教育中“优秀的家长”。

“周五班级草堂”的孩子们用灵巧小手编织快乐,“周日草编社团”的小队员们用学习力编织梦想。从假日小队家庭草编社团活动上电视新闻,再从《班级草堂》一班一品学校”幸福课程”展示,《爸爸草堂》融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走上社区舞台;学生从有兴趣玩草编,到打造“一班一品”幸福课程,形成班级团队凝聚向上的活力。“周五草堂”不仅是班里的一张闪亮名片,更是一个体现家庭教育成效的快乐伊甸园。

假日小队家庭草编社团、周五班级草堂、爸爸草堂,根据时间的不同从“家庭——班级——社区”周而复始,如同宇宙黑洞中不停旋转产生的强大引力,把班里学生、家长吸引到学习中来。以学生影响学生,家长带动家长,家庭间的交互交流,让更多的优秀学生家长加入家长微课堂,循环往复中不断促动着班级学生学习力的提高,使三(4)萤火虫中队的每个队员沐浴星星点点,发出幻彩之光。

六、陪伴——让“爱”齐步走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时常听到很多孩子家长都在议论:每个双休日“陪伴”家长孩子赶场子上补习班、兴趣班,身心俱疲!其实,双休日的“陪伴”家长也是迫于无奈,看着自己的孩子没有快乐欢笑的童年,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到头来“陪伴”成了家长和孩子额外的负担。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成长的“镜子”,学生杨心怡爸爸对女儿的“陪伴”,不是“跟随陪伴”而是“智慧陪伴”,从引导培养女儿各类兴趣学习出发,带头营造“学习型家庭”好学氛围。在学习中赋予女儿有效学习思维和方法,“有困难找爸爸”和“爸爸妈妈爱你”是杨心怡爸爸妈妈对女儿的承诺,增强女儿面对战胜困难的勇气。

每个家庭父母都有自己陪伴孩子的成长方式,由此,我设计

了一个家庭教育“父母陪伴人体模型”:人体的两条腿分

别是“妈妈陪伴”和“爸爸陪伴”;两手臂分别是“情商”

“智商”;头脑为“学习力”,身体为“孩子生活的家庭”。

陪伴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爱”, 要让孩子身心健康的

成长,家庭中的父母要善于言传身教,通过两腿(妈妈陪伴、

爸爸陪伴)稳步行走带动手臂(情商、智商)协调摆动,再促进大脑(学习力)兴趣、思维、能力的生成。

陪伴——让“爱”齐步走!就是我最深切的体会感受,希望每个家庭的孩子,能够时刻感受来自父母的关爱。成长有爱,我们一直都在!

 

 

 

家校共育,培养学生时间管理能力

         李自强

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小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对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的时间管理对于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和促进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个体的综合素质。但是小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发育不够成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处在不够稳定的状态中,自我控制力不够,辨别能为也不强,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让小学生自主提高时间管理能力是不现实的,由此,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指导学生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背景

新学期开学了,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终于从三年级的学生蜕变成四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了。但是接下来也面临着学业上的压力,经过一个暑假的放松,他们习惯了每天自由散漫的生活放松,突然进入到学校的学习生活,他们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不出我所料,一周过去了,有的学生游刃有余,不仅能完成学习上的任务,学习兴趣高涨,还能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但有的学生开始抱怨时间不够用,情绪上出现了焦虑和不适。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那些抱怨时间不够用的孩子,并不是因为作业太多或者太难,而是这些孩子平时都有拖拉,浪费时间的习惯,不仅写作业速度慢,喜欢拖拉,而且还贪玩,其他同学在写作业的时候,这些孩子在一边做一边玩,或者发呆、跟同学聊天。通过跟家长的沟通,也了解到这类孩子,在家也是拖拖拉拉,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一会儿做这个,一会玩那个,结果什么都没做完,什么都没做好,拖很长时间,原本只需要二十分钟完成的作业,到他们那里可能需要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久而久之,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丧失,自我效能感也降低了。家长苦不堪言,打电话求助,老师,你说我们家孩子怎么办呢,拖拖拉拉,做事情速度很慢。

通过查阅资料,很多调查研究和文献显示,学生的学业拖延与时间管理能力有很大关系。时间管理倾向较好的学生,其学业拖延较少,时间管理不好的学生,其学业拖延比较严重。因此,学校、家庭都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学业拖延,帮助他们合理利用时间,这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关系到对青少年负性情绪状态的改善。

案例呈现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拖延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我及时制定出应对方案,决定和家长一起合作,解决学生出现的拖延问题,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借助家长会,争取家长的协助

学校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更是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于是我决定利用新学期的家长会,跟家长交流学生在时间管理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明确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交流中孩子们在时间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也纷纷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随后跟家长们分享了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

1.利用班会课,和孩子共同探讨时间的重要性以及时间管理的方法

第一,在班会课上通过一些活动,让孩子在活动和情境中体验时间的重要性,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自己当前的时间分配中所存在的问题,体验时间的重要性,设计了“时间蛋糕”的游戏:首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时间蛋糕),代表一天的24个小时。画好之后,每个学生把自己的蛋糕按以下各项的比例进行分割:睡觉、上课、写作业、和朋友闲聊、做家务、玩电子产品(包括手机、电脑、游戏机等)。画好后思考:你对自己目前使用时间的情况满意吗?你理想的生活蛋糕是怎样的?请在纸上画出来。你能够采取什么行动来改变你当前的时间蛋糕。这样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到时间的重要性和珍贵性。体会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如果能合理利用时间,那么在同样的时间内,你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果拖拉,不懂得管理时间,那么时间就会白白的浪费和流逝,而你一事无成,相反,会把没完成的任务堆积下来,让自己的任务和压力越来越大。

第二,通过孩子们的自主交流与分享,探索时间管理的方法。他们总结出来时间管理的方法如下:

首先,确定目标,制定计划。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良好的习惯,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应该分清必须做的事;应该做的事;不值得做事。这就必须去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必须做的事;应该做的事做好。因此,首先,确定自己追求的目标,坚决付之行动;其次,仔细分析哪些行为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哪些行为对实现目标无用;再次,要坚持方向正确,如果方向错误,要及时改正。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处理两个以上的任务是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一直保持高效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应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必须做的任务上,而不是那些并非必须要做的事情之上。

其次,目标确定了之后,需要记录下来。每天的目标确定下来后,还需要及时记录。每天的任务多了,难免会有遗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每天要做的事情,记录在一个固定的本子上,每完成一项就划掉一项,这样每天已经完成的和未完成的任务一目了然,这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最后要注重反思,并持之以恒。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和毅力,每天的计划实施过程要时刻进行反思,计划的实施要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二、利用家委会,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

    利用家长资源,通过家委会成员给其他家长,分享育儿经验,分享在培养孩子时间管理上遇到的困难和应对措施,分享培养孩子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发挥优秀个案和优秀学生的辐射作用,让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另一方面,家委会成员也会定期了解孩子在家和在校的时间管理情况和表现,及时跟老师与家长沟通,做好家校沟通的桥梁。

案例反思

1.家校合力,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更是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结合,形成一股合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家长和老师当好引导者而不是替代者

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在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作用,可以引导、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而不是代替学生管理时间。例如,有的家长等孩子放学后,就已经给孩子规划好了时间,甚至还给孩子附加了很多课外的学习任务,孩子在这种被动的情境中,自然不能形成时间管理的能力。放手让孩子自主规划、安排,但家长和老师要给予适当指导,毕竟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同学生对于自身学习能力的判断及将任务的难度与个人能力匹配的能力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教育者适当的指导。

读一本好书,胜似交一位挚友。如若畅读“双名工程”系列丛书,岂不是和众多教育名人见字如面,在专著中品味其教育学思,在实践中恣意拾贝。一番番教育同仁的肺腑之言便会让你心中频泛涟漪,些许启迪萌思叩响教育理想之门。

 

 

 

 

支教,一次圆梦之旅 厚积而薄发

陈志强撰

“支教”——一个神圣而美丽的词汇,也是很多老师曾怀揣过的梦想。有幸的是,从教不久的我偶得这样一个圆梦的机会。

一、听到种子发芽的声音

早在大学的时候,总听师范的同学与老师们说起支教这件事,那时也想着去看看那边的大山、那边的孩子,一颗“支教”的种子悄悄深种心底。当校长与我说起支教一事时,我内心的这颗种子便彻底萌发了。

没过几日,随着支教会议的召开,一封公函正式开启了我的支教之旅。此次区里支教团队共11人,九人前往云南,两人前往青海,而我便是那前往海拔37002人中的一位。出发前,我和组室的大伙儿聊着高原。他们为我出谋划策,提前商量应对不知是否会出现的高原反应。所幸有智囊团的献计献策,为我之后适应的过程减少了不少的苦楚。同时,学校也为我之后的一个月的生活细心准备了常用药物,为为期一个月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因为深切的期待

到了出发的日子,提起早已收拾好的行李,我踏上了去久治的路。不得不说,前往久治民族小学真的是千里迢迢,从上海到久治共三千公里左右,行经西安、西宁、玛沁,共7小时的航程,3小时的车程。人在旅途,心中不无顾虑,想着应该如何面对陌生的环境?如何接洽风格迥异的教师队伍?如何接触不曾谋面的学生?怎样才能将嘉定、封小的教育教学特色在这有限一个月里尽可能多发挥最大化辐射效应?就这样怀揣着心中种种的不安与猜想,在不知不觉中到达了民族小学。

刚下车,久治教育局的领导与名族小学的老师们便迎了上来,用当地崇高的礼仪为我们接风洗尘。那一张张亲切的笑脸,那一句句暖心的问候,让我一颗揪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那份真挚与热情,让我对此次的支教之旅更加期待,也让我对陌生环境的最后一丝顾虑悄然放下。

会晤之后,我们确定了之后工作的主要方向。民族小学的老师希望我们可以尝试远程连线课,但由于设备与技术的不完备,远程连线课的计划只能搁置了,希冀以后全景课程发展完善后,能让我有与那边孩子再续前缘。

在名族小学工作的第一天,项校长敲了敲办公室的门:“陈老师,能找你聊聊吗?”他语重心长的告诉我这里的方方面面:在这里,很多条件都远不及上海。学生的基础薄弱,家庭教育比较匮乏,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希望我能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凝视着校长诚恳地目光,我的心中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跟项校长保证:竭尽全力,尽我所能。在教学上,力争倾囊相授,发挥嘉定教师的应有的教学素养,对支教学校的各项教学研究付之热情。与此同时,我认真研学新的课程标准,反复钻研人教版数学教材,与新同事互相交流教学心得,在相互印证下共同进步。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尽可能多承担教学任务,多研究教学策略,在民族小学的支教生涯中注入了一瓢新鲜的甘泉。

三、体味生活在久治

刚接任教学工作时,为了尽快与这里的学生打成一片,我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谈学习、谈未来,以心交心。一番真情换来童心,我成为了他们无话不谈的哥哥老师。在对他们的思想状况有了一定了解后,我便开始将工作重点转向学生学习现状的排摸。当地的学生普遍基础较为薄弱,一部分受制于父母的文化水平,一部分是因为当地的宗教信仰迫使他们“弃文从佛”,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使得孩子们看起来多少有些“木讷”。相对我们学生的现状,久治当地的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相对缓慢,表达支支吾吾,日常作业比较拖拖拉拉。起初的几节课,虽课前准备充分,也在预估后把数学探究、活动难度一降再降,但学生的回答还是欠差人意。我自认为较为容易的题目,到了他们的眼中却俨然成了“天书”,一张张天真的面孔上尽写着茫然、不知所措,只有极个别反应快的学生能紧跟我的讲解。教与学的不同步,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

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要在40分钟的课堂上要质量,这就要求授课老师在课前细致备课,备教材,备学生,预设各种课堂生成问题。教师要把知识点反复钻研后,从学生的现有基础出发,选择最符合当地学生的方式进行教授。每次上课前,我都会花大量的心思在查阅资料、做一些吸引学生的课件、寻找适切的知识关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还需思考如何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尝试突破教学难点。对于习题的设计,更是注重层次性,在巩固基础的同时渗透分层,兼顾班中的优等生。“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一段磨合期我再次站上讲台时,声情并茂的讲课吸引了台下的学生。他们能洗耳恭听,积极思考,一双双求知心切的目光投向我,此时我觉得所有努力都是那么值得。老师的付出与学生的进步是成正比的,我努力,他们才会更好。

四、研学双向同进步

教学只是“支教”工作的一个方面,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教研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中。在支教的一个月中,也多次开展教研课,例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倍的认识》等。课后研讨环节是重中之重,与同行交流各个环节的设计意图,评出课堂的优势之处,同时课堂存在的不足,提出更佳解决方案,尝试改变方法后的教学效果,在共同研讨中揣摩研究。同时,我也不失时机多次参与其他老师上课指导,进行课的现场观摩评析。例如:五年级的方程、三年级的四边形的认识等,评课环节同任课老师、教研组共同探讨这节课的设计,设计如何将板书的作用最大化……在闲暇时间,会同骨干教师交流日常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每个周五下班前,是我们开展数学组教研活动的时间。我将封小近期教研活动内容《单元教学设计》和民族小学的数学老师一起探讨,资源适时共,抛出话题、展开讨论、汇聚思路、找到方法、共同提高。

五、感悟磨砺为师梦

短短一个月的支教工作,通过上数学展示课、教研活动、会议讨论等方式,将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所学、所知、所悟都毫无保留的与民族小学的同事们分享,传播嘉定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例如课堂评价的针对性等),利用在自己在封小习得的经验,尽力传达新的教育观念、方法和手段的改善。那里的老师们也很谦逊,经常找我交流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动画效果的设计,教具的制作等),我都会倾尽全力的帮助他们,详尽的说明解决的方法,制作的程序,供他们在日后的教学中参考。

支教对我们一行人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历练。担任支教重任,过高原人的生活,需要吃苦耐劳和足智多谋。因此,在出发之前,我便心中暗立誓言,不管前方困难有多少,一定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拼尽全力不辱使命!为此我严格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领受领导所布置的任务。对于这段时间而言,最难克服的当属生活习惯。

久治的气候比较恶劣,在我们去的一个月内,这里几乎每天晚上都会下雪,路上铺上一层白白的“雪皮”,积雪难化。由于气候较冷,空气比较稀薄,刚到那儿的我便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吸氧。吸氧时的时候感觉与平原无异,但一拿下没多久,立马又能感受到“原来我身处高原”。那边的气候比较干冷,每天不停地喝水,还是感到口渴难耐,长期处于缺水上火状态。对于那边的饮食,我也略有不适,已经吃惯了甜食、顿顿有肉吃的我,这边的川味素菜让我五味杂陈。好在之后被调到了当地组织部的食堂,伙食得到了略微的改善。想着初来乍到时的不适应和自己对支教工作的热情,我欣慰着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充分的认可,那种幸福感油然而生。此外,在这里的并不只有我孤身一人,还有我们嘉定区的援藏干部,他们不也是这样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献身教育事业?他们尚且能毫无怨言乐观面对,对于仅支教一个月工作的我,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是的,既然选择了远方,只顾风雨兼程。

我的“支教”工作告一段落,但也许这段生活是我的教学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工作能力方面的提升、教学经验的增长,更收获新同事们的诚挚的友谊,学到当地老师身上那份耐心细致、诲人不倦、淳朴踏实、乐于奉献……这段难忘的经历为我的教师生涯添中的有力着色。

 

 

“材”异构之幸福初体验

陆良英撰

   “材”异构是课堂教学的一次尝试,组合盆栽是一个教育素材,在探究型课程、少先队活动课和幸福课程三类课程中进行不同的实施。本课例教师从选材入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量方面具体阐述同一素材在三类课程中的不同之处,最后结合教学效果和自身的教学体验,总结反思得出关于幸福课程实施的一些感悟。

关键词  “材”异构   幸福课程  幸福感悟

“异”与“同”是一对矛盾体,却又是难以分割的伙伴,存大同求小异、同课异构是我们经常运用的教育教学手段。相同的教育素材,在不同的课程中,为着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了不同的演绎方式,取得了不同的效果,由此产生了同“材”异构。

一、什么是同“材”异构

“材”异构,简而言之即相同的素材不同的构思。与我们熟知的同课异构不同,同课异构是朝着相同的教学目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达到同样的效果。而同材异构它只是教学素材相同,目标不一定是相同的,教学形式自然也会有区别,最终可能呈现的也是不同的教育效果。

二、如何选“材”

“材”异构,首先是对素材的挖掘。其实,只要我们平日里留心观察,做个有心人,教育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它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加以挖掘就是很好的生活指导课程的素材。

《小小花匠 大显身手——组合盆栽》于2014年12月诞生,当时,它作为幸福课程的新生儿,备受关注,人见人爱。可是,它的孕育过程可谓历经波折,合多方之力才得以顺利面世。

初时,它只是一颗不起眼的种子。新泽源是我校的实践基地,我们的学生都曾在半日实践活动中参观新泽源,并用零用钱买回了自己喜欢的小盆栽。回到学校,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收获献宝一样地与小伙伴们分享。此时的我在思考,新鲜感过后这些盆栽会怎样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会淡忘它们,这些美丽的生命最终在被忽视的角落慢慢枯萎凋谢。怎样让这些盆栽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何让小生命更长久地绽放,让有意义的活动变得有意思,让孩子的热情持续不断。我想到了可以让孩子们尝试对小盆栽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形成一份新的作品。于是,这颗种子就这样萌发了。那时,作为探究型课程的区骨干教师,本人承担了市级公开课的教学任务,《组合盆栽》是我当时的探究主题,该课一经展示,获得一致好评。

后来,这个教育素材完全贴合了少先队活动课实践体验的宗旨,结合五年级的“劳动实践”活动主题,“组合盆栽”又穿戴上新的衣裳,以少先队活动课的身份全新亮相。

再后来,在上完这节课的学生身上我们看到了快乐,从他们灿烂的笑脸上寻找到了隐约的幸福之光。于是,我们用心去挖掘“组合盆栽”这个教育素材中蕴涵的幸福点,赋予它新的内涵,制定新的目标,以丰富的教学形式使其羽翼丰满。

就这样,几易其稿之后,它作为幸福课程一堂精彩的展示课与大家见面了。组合盆栽只是作为一个载体,在不同的课程中发挥其不同的光芒,同“材”异构由此开始了它的幸福之旅。

三、“异”在何处

“材”异构的关键在于“异”,相同的素材好找,但是如何“异”却是一门需要揣摩的艺术。

1.“异”在目标——凸显课程特点

三门课程目标的比较

探究型课程

少先队活动课

幸福课程

1、了解一些常见盆栽的名称和它们的花语。

1、了解一些常见盆栽的名称和它们的花语。

1、了解一些常见盆栽的名称和它们的花语。

2、通过欣赏和交流感受盆栽植物的美,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

2、通过欣赏和交流感受盆栽植物的美,在实践中创造美丽,体会快乐。

2、通过欣赏和交流感受盆栽植物的美,在实践中创造美丽,用以装扮自己的家,培养审美情趣,初步形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通过对盆栽进行重新组合,提升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在小队中由小队长带领对盆栽进行重新组合,提升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合作中体会团队的力量。

3、盆栽进行重新组合,提升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同时,在小队合作中体会团队的力量,发现他人的优点,感悟和谐共处的意义。

这些目标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有不同的针对性,一次比一次更丰富。“了解一些常见盆栽的名称和它们的花语。”是三堂课都需达到的一个基本知识目标,所以一直不变。

作为探究课,除了激发探究兴趣,注重的是学生探究方法的习得和探究能力的提升。所以,旨在通过该课提供一个讨论交流的平台,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以此提高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作为少先队活动课,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实践体验,自主合作。因此,目标上添加了“在实践中创造美丽,体会快乐。”和“在合作中体会团队的力量”这两个内容。

幸福课程是以价值引领与行为习惯培养为主要核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取追求幸福的能力。故在制定该课目标时,我们又有了新的定位“在实践中创造美丽,用以装扮自己的家,培养审美情趣”和“在小队合作中体会团队的力量,发现他人的优点,感悟和谐共处的意义。”我们期望学生在上完此课后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生活技能——组合盆栽装扮自己家,会去发现美创造美,以此获得幸福感受;更好地与伙伴相处——发现他人的长处,赞美他人,和谐共处,在与他人的友好相处中提高幸福指数。

2.“异”在形式——凸显教育实效

不同的课程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形式,因为目标不同,为了达到相应的效果所以采用的方式也是大相径庭。虽然选择的是“组合盆栽”这一相同素材,但由于不同课程的不同着眼点,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也有着不同的侧重。

三门课程教学形式的比较

探究型课程

少先队活动课

幸福课程

活动一:交流导学单

活动一:收集花语,分享信息

活动一:说花语,感寓意

活动二:动手组合盆栽

活动二:小队合作组合盆栽

活动二:巧组合乐合作

从比较来看,三堂课都是两个活动内容,但每一个活动内容是有差异的。

《组合盆栽》这节探究课,活动一是交流课前独立探究的导学单,在小组内自由发言,然后是全班共享信息,以此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活动二就是动手组合盆栽,学生经历了一个布置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展示评价的过程,旨在通过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过程,习得探究的方法,以此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之后的少先队活动课,注重队员们在团队中获得实践与感悟。活动一除了收集花语之外,结合小红星儿童节,增加了将收集到的花语制作成信息卡,利用小辅导的时间介绍给低年级的弟弟妹妹们,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的自主能动性。而动手组合的过程则重视在小队长的带领下,小队协作完成作品,体现少先队活动的特点。

相对以上两节课,作为幸福课程《小小花匠 大显身手——组合盆栽》则显得更为丰满。虽然主要活动还是两个,但是形式更为开放,更关注学生“正能量”的获得。

一是说花语,感寓意。从花语入手,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完成学习单,了解花语的过程,意在使学生明白信息的获取可以有多种方式,这也是一种基本技能的习得。课堂上的交流,将信息共享,使学生丰富了认知。在了解花语的基础上,队员们评选出最喜欢的花语,其中蕴含着对积极人生的激励。简单的一句花语,带来了美好的祝愿,对未来的希望,更有心中坚定的信念。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却是孩子们自己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完成的,获得了知识和方法的同时,更在实践中体会到了自主探索知识的成功乐趣,以及与同伴分享的意义所在,感受到身边美好的事物对我们的人生所带来的满满正能量,审美情趣在不知不觉间生根发芽。

二是巧组合乐合作。主要分了四个步骤。第一步:火眼金睛,提供几组图片,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到组合盆栽的技巧和方法,奠定了操作的基础。第二步:头脑风暴,让学生们先有一个构思,谋定而动,有的放矢。为了防止因为一些细节问题影响创作,通过一个微视频提醒注意事项,以免因小失大,保证顺利完成作品。这一环节看似微小,实则使孩子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幸福是由一点一滴的小细节累计而成的。第三步:小试牛刀,课堂上最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组合盆栽。此活动的设计旨在为他们提供一个动手实践的平台,在操作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孕育了创新精神,在组合中感悟团队的力量。这里的组合既是对小盆栽进行大组合,更是小组同学间的组合,合多人之力共同协作。第四步:百花齐放,作品完成之后是展示和评价,学生们全员参与,为最喜欢的作品点个赞,评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在操作组合中,要求学生边操作边观察,去寻找本次活动“我心中最   的伙伴”,鼓励孩子们发现他人的闪光点。这一环节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孩子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自己的伙伴在活动中的出色之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可圈可点,既是表扬也是回顾反思与提高,孩子们不仅发现组合盆栽的美,更发现了伙伴们的美。整个实践的过程无疑是一次快乐的体验,小小的盆栽经过简单的组合展现了别样魅力。就像每个孩子一样,大家都是普普通通的个体,可是当我们组成了小组,集聚大家的智慧,发挥团队的力量,创作出的作品不仅外观美丽,而且寓意丰富。在合作中学会与伙伴和谐共处,再多的说教和启发都不如孩子们的亲身体验和感悟来得实在有效。作品完成之后,我建议孩子们可以将作品带回去装扮自己的家,更鼓励孩子们利用双休日和爸爸妈妈一起来个全家总动员,兜兜新泽源,拼拼组合盆栽,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亲子活动。让这些美丽的盆栽装扮我们的家园,更在简单快乐的活动中感受家庭的幸福。

就这样,原本一个简单的教育素材,在增加了这么多的细节体验之后,幸福的内涵得以无限放大,进一步凸显了其教育的实效,一节课学生获得的是真实的幸福体验。不仅仅是生活知识的获得,更注重的是生活态度与能力的塑造。孩子们获得了创造幸福的能力——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操作创造美好生活,通过合作学会带着赞美与人相处。同时也端正了生活态度——幸福不是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无关他人,只要自己用心感受。

四、“同”“异”之间的感悟

作为一门引向幸福的课程,它有着公认的价值与意义,如同我们所有人追求幸福一样,我们广大的师生都喜欢幸福课程。但是,这样一门“高大上”的课程,让我们也顿感茫然和无力。而《小小花匠 大显身手——组合盆栽》的诞生却告诉我们幸福就在身边,同“材”异构带来的是接地气的幸福体验。

1.幸福的内容随处可见——来源于已有课程

事实向我们证明,幸福课程并不是另起炉灶,从头开始,而是将原本单一的凌乱的教育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摈弃反复的无意义的重复工作,不断充实丰富内涵,使其形成一个系统。我们平时各类课程中的教育内容都可以作为幸福课程的载体得以实施,甚至因为赋予了幸福的定义,会加入更多的幸福体验,使单一的课程变得有血有肉,鲜活灵动。

2.幸福的感受无处不在——关注个体回归生活

我们追求幸福,可是幸福却是如此的虚无缥缈,它是一种感受一种体验,是形而上的产物,我们该如何教会孩子们学会幸福呢?其实,幸福很简单,如同《小小花匠 大显身手——组合盆栽》一课中,我对孩子们说的“只要我们带着审美的目光,用双眼去发现美,用双手去创造美,它们将时刻围绕着我们。”而幸福也是一样,只要带着幸福的眼光看出去,幸福就无处不在。幸福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塑造有能力获得幸福的个体,拥有良好的生活态度,努力创造幸福,生活是最后必然的回归,来源于生活,指导更好地生活。

3.幸福的融合润物细无声——与其他课程之大不同

反观本文中提到的其他两类课程——探究型课程与少先队活动课,它们有着各自鲜明的课程特点,当然,在我们平日的教学中也会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终究显得刻意而单薄。幸福课程的定位则注定它是直接奔着幸福而去,挖掘一切可用的资源有效融合,将教育素材的幸福点发挥到极致,这样的幸福教育不是额外附加,不是一掠而过,是自然而然的有效渗透,是“刻意”的润物细无声。虽然课程的立足点是不同的,但是殊途同归,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人”的培养。幸福课程是跳过了所有的中间环节,朝着终点飞奔而去。

这就是同“材”异构,在同与异之间我走上了一条光明幸福的新大道;在同与异之间,我发现了一片大有作为的新天地;在同与异之间,我感受了一回简单幸福的新体验。

 

 

参考文献:

[1] 陈卫良 高岚岚. 在探究中成长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5

[2] 姚伟. 幸福课程学生指导手册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活用插图,巧学古诗

    

 

摘要  在国家大力弘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部编版教材古诗文的篇目大幅增加,同时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为每首古诗配备了相对应的插图。在教学中如果能活用这些插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也能巧破重难点,体会古诗意境,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活用插图、小学古诗、激发兴趣、提升能力、记忆

插图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部编版教材中每首古诗都配有一幅勾画精美的插图,这些紧扣古诗内容的插图成了学生走进瑰丽古文化的金钥匙。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忽视了插图的魅力,把它当作美化文本之用。一部分注意到插图的老师在运用时也只是草草带过而已,并没有让插图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其实,在古诗教学中恰当引入插图,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古诗天地,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也能帮助他们理解古诗中的重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大大挖掘古诗插图的效能,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

一、活用插图,激发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果对一门学科有了兴趣,那他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的潜能就会被充分挖掘出来。而教材中古诗所选配的插图,每幅富含诗情画意,相得益彰,几乎每件作品都可以激起学生对于质朴生活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的眷恋情感。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些插图来增添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江南》是一首汉代乐府诗,这是一首歌唱江南劳动人民采莲时愉快情景的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所配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新课引入时,教师就可以出示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顺势引导:“在江南,人们会撑着小船在碧绿的荷叶间穿梭,采摘清香的莲蓬,看着鱼儿在荷叶下快乐地嬉戏。大家想去吗?”学生纷纷表示想去。这样通过插图向学生展示实实在在的画面,再配以老师绘声绘色的情境引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初步体会了江南的美。

二、活用插图,突破重难点

古诗字句凝练,委婉含蓄,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距离遥远,再加上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欠缺。因此,不管对于老师教,还是对于学生学,都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如果能灵活运用插图,往往能突破重难点,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1.理解字词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古诗教学中也不例外。虽然学生在初读、细读、品读诗文中早已多次感知了字词的音和形,但这只是一个外表轮廓的印象,对字词的义还是不甚理解。因此,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和分析字词意思,强行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这样不仅不能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古诗整体意境的感受。这时就需要借助插图,帮助学生去理解。例如:《池上》一课中,“浮萍”和“踪迹”两词学生不甚理解。教师可以出示“浮萍”图片,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老师讲解,就能轻松了解“浮萍”就是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水草,所以“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再观察小娃撑船划过湖面时,浮萍所发生的变化,找到留下的痕迹,自然而然理解了“踪迹”。教师利用形象的插图让学生明辨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这种将古诗中的文字和可知可感的插图联系起来理解,大大降低了古诗理解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理解诗句

学习杜牧的《山行》一诗时,学生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出示插图,在深秋时节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映衬着,让学生谈谈你对这枫叶的感受,再出示春花的图片进行比较,学生马上会发现枫叶不仅更加的鲜艳,而且更加耐寒。通过这样适时地插入插图,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3.理解深意

学习《锄禾》一诗时,因离学生的生活太过遥远,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们对农民辛苦劳作的感受无法深刻体会,就不能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意。这时,教师出示插图,烈日高照,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一位瘦弱的农民真正除草,额头上的汗水不住地往下掉。请同学观察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再想想一下自己在烈日下暴晒的感受,就能体会到农名的艰辛,从而深刻感悟到我们要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珍惜粮食。利用插图学生充分理解了古诗的主旨,插图就是学生理解古诗的金钥匙。

三、活用插图,提升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并不是老师一味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化被动为主动,掌握学习的能力。插图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帮助理解古诗的含义,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1.观察能力

孩子的学习是从观察开始的,所以观察力的培养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低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只流于表面,往往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抓了主干,忽视枝叶。因此,教学中可以运用插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例如在理解《小池》一诗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句诗的时候,教师出示插图,让学生边读古诗边观察画面,想想这里的小荷指的是什么?那这里学生不仅要观察画面中蜻蜓所立荷叶的不同,还要观察诗歌中小荷的特点是“尖尖角”。只有通过仔细观察学生才会顿悟,原来这里的小荷指的是还没有展开的荷叶。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不仅可以帮助理解古诗的含义,还可以激发想象能力。

2.想象能力

苏联作家别林斯基曾说过:“在文学中,尤其在古典诗词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诗人就是依靠想象和联想创作的诗歌。插图则是古诗文的一类诠释,起到辅助文本的作用。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展开想象,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扩展思维空间,为古诗的学习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例如:学习袁牧的《所见》一诗时,教师出示插图,让学生想象一个孩童坐在牛背上正在唱着什么歌呢?为什么突然不唱了?让学生去揣摩孩童的心理。学生思想很活跃,“再唱的话会把蝉给吓跑的。”“不能发出声音,我要捉好多好多蝉。”……学生借助插图在想象的空间里遨游,并体会着儿童捕蝉的乐趣。

3.表达能力

如果能借助插图,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那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升华。例如在教学《池上》一诗时,教师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小娃为什么悄悄地去采白莲?采的时候心情如何?采完以后撑船回家时在想写什么?然后让他们看着图画把这首诗用自己的话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同伴听听。有了插图的帮忙,讲起来就容易多了。

运用插图对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表达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谓是一举三得。

四、活用插图,记忆古诗

在我们身边经常出现这样的孩子,你让他背首诗,他非常困难,过了好久才能半生不熟地进行背诵。而你让他看一部动画片,他只要看一遍就可以把内容从头到尾给你复述一遍。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孩子记性差吗?不是!这是因为低年级的孩子对于直观、形象的东西,特别是视觉影像,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动画片画面色彩丰富、人物形象生动,所以学生很容易记住,而单纯的一首古诗,就那么呆板的几行文字,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和古诗配套的插图却是从视觉上、感官上向我们阐述着古诗的内容。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进行古诗的识记,必定会达到快速记忆的效果。例如:指导背诵《小池》一诗时,教师可以把课文插图先变成板画,学生一见到这精美的板画就会被深深地吸引住,激发起他们的探索欲望,然后让学生结合插图找出古诗中所描绘了哪些景色?学生马上会找到:泉眼、树阴、小荷、蜻蜓。再根据古诗的内容把这些景物做成板贴,让学生上讲台贴在板画上。流着细流的泉眼、树阴、尖尖的小荷、可爱的蜻蜓,学生在进行板贴时又一次回顾了古诗的内容,最后让他们看着由插图转化成的板画,把诗句在头脑中再次重构,学生就会很轻松地背出古诗。

部编版教材中所用的插图,大部分都反应着古诗的精华。它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低年级学生通往古诗词的大门,让他们在古诗的世界里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感受古诗的诗韵和诗意。因此,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老师更应该活用插图,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用合适的方法,发挥插图的魅力,让古诗教学变得轻松有趣。

 

 

参考文献:

[1] .诗情画意两相宜.小学教学参考[M].2013年12期

[2]顾军然.例谈小学古诗教学中插图的有效运用.教育观察[M].2013年32期

[3]顾佩琳. 低年级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分析与使用的探索——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18年

[4]王淑颖.低段教学别“冷落”了插图.小学教学参考[M].2010年8期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之我见

 燕撰

 “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主要是针对教学的效率问题,即怎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低效的或无效的。而最为普通的教学途径就是上课,解决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手段就是不断改进课堂实效,重视新的方法引入,强调各种策略的灵机使用,注重知识的有效反馈。

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工作,我认为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以下四条:

一、钻研文本  精准备课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

即便一直执教中高年级,我仍坚持做到钻研每一篇课文,先把课文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不容易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发现一些长句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对于重点语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了,我还转变角色换位思考,为学生着想,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基础和能力。这样在撰写教案时就能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同时能考虑到学生的难点予以指点,或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随机应变,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

二、面向全体  重视差异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是有差异的。重视差异化的教学,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能按照惯例根据学生的平均发展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日常教学普遍会有这样的情况,在讲解一些内容时,忽略后进生和优等生,对某些知识点讲解不够清晰,又或是不进行适当的拔高和拓展。长此以往,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所以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将其视为一种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真正有所发展的基本依据。在内容处理上,有选择性的将内容分割、重组,进行有机结合,尽可能地去涵盖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分层教学是我多年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并小有收获的举措:一是按学生现有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二是按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三是按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综合练习》的排列句子顺序时,先让学生独立排序,交流时有意识的请平时学习困难比较大的侯同学回答。在朗读一遍的基础上,我提问了:“同学们,你们这样排序的理由是什么?”全班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说得真好。”我及时予以肯定,“那可否来加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呢?”班中头脑灵活的几个孩子马上举手了,我却等了等。这时高举的小手多了,我请了班中学习中等的两个孩子交流,再要求同桌互相说一说。随后我继续要求:“这段话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理书包的过程,请你找一找有关的动作词,并圈出来。”很快的,一只只小手又举起来了,我又请了平时学习也比较困难的王同学回答。这时我发现那些多次举手却没表现机会的同学有些气馁了,我马上提出了新要求:“现在老师要提高要求了,看看谁最会动脑筋?”一句话立即又把这些孩子的精神提起来了。“请在动作词前加上一些好词语,使语句更生动。”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我把书包里的东西一样一样小心地拿出来。”有的说“先按课程表把课本仔细地整理好。”还有的说“再把文具盒理好,轻轻地放进前面的夹袋里。”……而我留的作业是排序“洗红领巾”的一段话,要求是选择一题完成:1排序并加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读一读。2排序连成一段话,要求加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并在动作词前加上一些好词语,使语句更生动。如能用上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就更好。

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课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不可能一致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的综合素质也会发生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为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变化,及时地进行调整。我们必须要把分层教育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使每个层次,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  主动参与

重视不同学生,更要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当代教学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如果理解不全面,以为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的过程,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是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只有做到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教与学才能真正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如何让他们主动参与呢?主要的参与形式有参与质疑解惑、与他人的合作、教学评价等。在教授教材上,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经常性地采用一些简短的讨论、小组活动,适度调动积极性。最后采用一些独特的评价系统,互评组评等等,来检视教学成果。

如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时,对课文中老爷爷说的一句话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说:老爷爷可能眼花了。有的说:老爷爷可能是视线被某个妈妈挡住了。还有的说:老爷爷是不是说瞎话呢?在讨论老爷爷究竟看到了哪个孩子,他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时,同学们也提出了许多看法。充分流露出不同层面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但经过热烈的讨论,不同层面学生的交融与撞击,最终达成了共识。即三个母亲都称赞自己的孩子,可在她们提水有困难的时候,只有一个孩子跑过去帮妈妈提水,值得称赞的只有这一个孩子。所以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孩子。这样在课堂上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各抒己见,既面向了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取长补短。

四、教学留白  拓展思维

美术作品中的留白常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我觉得语文教学中同样要留白。这就是要留出空间让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激发其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让学生身在有限的课堂,心在开拓无限的想象空间,真正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创新思维的火花才能不断闪现。我在教学时总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而学生也总是兴致勃勃,大胆想象,跨越时空的局限,创造性地设计出许多合情合理的画面,构思出许多寓意深刻的精彩情节,令人耳目一新。殊不知,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孕育、在发展,创新精神在酝酿、在提升。

例如教学四年级《天然动物园漫游记》一课时,我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23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由读文,划下自己喜欢的动物的语句,再交流说说知道了哪些野生动物的特点。孩子们天性中爱说话、爱表现的潜能被激活了,纷纷抢着发言。同时我设计了说话训练,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中介绍的各种野生动物的习性后,学习文中描写斑马的句群“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说一说。

有效教学是在不断实践中予以深化、推向纵深,需要智慧的教师关注教学过程产生的所有的因素,用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有效的策略去解决难题,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目标。

 

 

“声动”合一 在探究中趣学

——小学中高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案例

陈志强撰

   身边的小事物,也藏着大学问。为将科学的探索方法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分享给孩子,以生活中熟悉的“声音”为主线,营造人人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制定计划,合作实验,归纳总结,初步形成计划先行、科学严谨,团队协作的规则意识。

关键词 主题式综合活动  计划先行  科学严谨  团队协作

一、案例概述

世间美妙的声音都有它的欣赏者,有人喜欢鸟儿清脆的鸣叫,有人喜欢树叶肆意的抖动声,也有人喜欢雨水滴落的悦耳。可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一声声“老师好”。声音是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的,但往往也被我们所忽视,孩子们只顾着获取声音中的信息,却忽略了声音究竟是怎样发出来的。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呢?生活带给我们的未知有太多太多,让孩子们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再将所学应用于生活一直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

本实践案例呈现的是围绕“声音”这一特定对象,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与振动的关系、噪音等与声音息息相关的事物及规律。孩子从了解声音的产生开始,知道声音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再到探究感受振动影响声音,理性理解为何要消音降噪。通过一系列活动对声音有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认识,同时也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观察倾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对比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培养学生计划先行、科学严谨,团队协作的规则意识。

二、活动背景

声音就在我们身边,它无处不在,在进行本主题式综合活动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然而,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足够的关注,他们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探究型课程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以教师的一段乐器演奏作为引子,引出对声音的探究。通过奇妙的声音的主题探究活动,经历“观察发现→计划研究→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的过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科学严谨,计划先行的规则意识。

三、活动过程

以三个维度目标为基础,本次活动目标为根本,立足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声音的产生制定系列的活动以及相对应的任务或实验要求。通过听“声音”、说“声音”、摸“声音”、看“声音”、制造“声音”等灵活多变的形式,紧紧围绕主题“声音与振动”,学生在这些活动的帮助下能更好的体验声音与振动之间的关系。

(一)弹奏引入,激发兴趣

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故有了兴趣,便会使学生探究得更主动,学习也会更轻松,更有成效。但是大部分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活动中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活动前,我先展露一手,弹一弹尤克里里,在学生仔细聆听与观察后提问尤克里里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孩子一番思考后,发表自己对尤克里里声音产生的看法。同学们在一致认同下发现:尤克里里的声音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由此观之,学生对声音与振动有了初步感知。

(二)共同研讨,声音由来

在初步了解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之后,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呢?

蚊子“嗡————”的声音,是通过翅膀的振动,经过空气的传播,嗡嗡声音便被听到。

拍手,手挤压空气,空气振动,传入耳朵听到声音。

手拍桌面,挤压空气,空气振动,传入耳朵听到声音。

吹奏的乐器,通过乐器内空气的振动,传入耳朵听到声音。

打击乐器,通过表面振动,经过空气传播,传入耳朵听到声音。

喇叭,通过磁体的作用带动音盆振动,经过空气传播,传入耳朵听到声音。

说话声,声带的振动,传入耳朵听到声音。

……

孩子们纷纷描述着他们所熟知的声音是如何产生,发现它们产生时都有相同点——振动。经过孩子热烈的表达与精准的分析,归纳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三)听摸看说,感受振动

经过前两个环节,听声音、说声音,学生已对声音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的他们对声音的兴趣无疑是浓厚的,紧接着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起摸声音与看声音。

师:刚刚的声音都是同学们听到的,你们想不想用摸来感受声音的振动?谁来说一说如何在声带发出声音时摸到它的振动。

生:用手摸着声带然后说话,就可以摸到振动了。

师:那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摸振动)说一说你们触摸时的感受。

生:发出声音时,声带振动带动了手也在振动。

看声音的振动需要使用新式武器“音叉”,对于这个从未接触过的新学具,孩子们别提有多好奇了。在老师一番演示后,同学们早已蓄势待发,此时教师再进行操作前实验要求的明晰。

实验要求:

1.先用不同力度敲击音叉。

2.依次将音叉轻轻触碰水面。

3.边听声音边观察水面现象。

孩子们井然有序,有目的性的进行着操作。经历这些过程,孩子们不仅深切感受到了声音与振动的紧密联系,有部分孩子还通过摸声带的振动、看水面的波纹,总结出了振动(幅度)越大,音量就越大这一现象。

(四)对比实验,高低有律

那么振动与声音还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对比实验探究一下。(利用已有的器具:3个相同的空瓶,水,铅笔,)

孩子们经过讨论,都制定出了实验方案。虽然起初的实验方案略显稚嫩,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经过与同学们的一番交流研讨,明确实验的细节注意点,对修缮后的实验方案已了然于胸就差付诸实践了。在实践过程中失败在所难免,有个别小组做出了与其它小组截然不同的结果,然而他们并不气馁,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反思自己实验操作的过程,找到了失误点,明白实验失败的原因。

实验活动不仅仅是体验、操作的过程,也是发现、探索的过程。小小实验家们通过自己设计实验,修改实验,操作实验,最后还得出空气含量的不同,产生的振动(频率)不同,对声音音调的影响。(实验表格见图1





                         1   对比试验记录单


(五)理性理解,消音降噪

经过多个活动的探究,学生对声音的产生深切的感受,此时需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生活中处处都有声音,但并不是所有声音都是让人们感觉舒适的。比如,振动频率过高就会引起人体的不适,这便是噪音。那么如何减少噪音的产生呢?其方法便是减缓振动降低分贝。带领学生从知识的理解、实践操作的感悟,来进一步总结减少噪音的方法,并将之推广,提升对和谐美好的生活的认识。

教师在课堂评价除了学生回答时的针对性评价外,还采取小组竞赛制的手段来保持学生的兴奋状态,积极参与课堂之中。在课堂结束时,将小组所获得的得星数予以汇总,评选最活跃和答题正确率最高的小组予以一定的小奖励,例如一些消音降噪的小玩意,能振动发声的器具等。小组评价之后是生生之间就本节课而言相互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单见图2

                              

 

 

 

 

 

 

2   评价单

四、活动成效与反思

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对问题进行探究,以获取学生自己的结论,在过程中逐步养成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形成规范的意识。

1.渗计划于实验

在设计这堂课时,实验是主要的过程,那么为了保证实验成功完成与流畅程度就要有所预设。对比实验需先由学生小组内讨论设计实施方案,学生实际也是如此操作。在第一次设计的方案中略显不全面,再在不同小组之间的补充完善中将实验计划进一步细化,完善科学化。以温馨提示为载体,计划先行,同时保障实验效果。在实践过程中,预设呈现了必要性,实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融协作于分工

对比实验的设计不仅可以养成计划先行的规则意识,同时也是团结合作的重要体现。小组内实验方案设计完毕后有意识的进行分工,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有责任,避免出现在旁观、事不关己的现象。实验的成果离不开每个组员的集体参与和智慧共享,在团结协作下顺利完成实验的操作、探索中求知。

3.养有序于评价

实验操作占了课的大部分时间,考虑到学生操作实践过多课堂秩序会比较散乱。因此,通过小组评价这一机制来规范学生的纪律和行为,使其养成井然有序的规则意识。从学生外在的表现来看,实际效果超过了预期。学生不仅能规范自身的行为,同时为了小组的荣誉不断要求自己做得更好回答得更完善,达到了竞争互勉的良好效应。

4.求实效于细节

在实验中也出现了某个小组实验不成功,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科学地操作,敲击瓶口的力度没有保持一致,导致实验结果偏差。由此得知:细节的把握,科学地落实实验操作才是成功的保障。

“声动”合一这一主题综合活动,在声音探究的实验中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认识到声音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在对比试验的过程中学会对比、学会归纳、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学会遵守规则。探究是美好的,是快乐的,让我们带领着孩子在活动中体验,掌握探究的方法;在规则中养成,形成科学的意识;在归纳中收获,实践所思所想。

 

参考文献:

[1]张奕春.给风姑娘照相——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实践案例[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11):23-26.

[]2寿俊梅,景璟.探寻“点点”——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实践案例[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11):27-30.

[3]陈群波.从纲要走向实践: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的校本化设计[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11):20-22.

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语言运用两三思

张燕萍撰

语文教学是艺术表现的综合体,它以教师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和板书语言三种语言形式为载体予以呈现。因此,教师要想讲好课,就必须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丰富教学用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实现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本文就如何展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语言的魅力,略谈些微看法。

马卡连柯曾经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教师课堂教学的口头语言是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语言形式,无论是课堂的组织,还是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完成,都必须要通过口头语言来实现。那么,教师的教学口头语言如何才能打动学生、展示出语言的魅力,以此为日常课堂教学减负增效呢?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亲历中,我逐步领悟到:教师要真正用心去辨味日常教学语言,养成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习惯,在此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教学口头语言规范性为先决条件

好的教学口头语言首要的是规范,它包括语音和语法的规范性。语音规范必须做到使用普通话,做到发音准确,让听者听清所讲,领会其意,可以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都能理解教师所说的教学内容。语法的规范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时用语要合乎语法,合乎逻辑,用词精当,符合现代教学的语言习惯,避开网络用语,避免使用口头禅,避免使用方言等。

在教授《一字诗》时,“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的诗句里面出现了许多个“一”。学生读的时候错误很多,有的读第四声,有的读第二声,有的音调混着读。这时候,教师就应该仔细聆听学生的读音,通过范读、听录音片段等方式去有效纠正学生的错误。最后通过和学生一起探索和发现,分析“一”在什么时候读作第四声,在什么情况下读作第一声,又是什么情况读第二声。从讲解操练中,让学生规范朗读汉字读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尤其应避免自己出现错误时还浑然不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好自己的授课,并细致斟酌规范好自己的口头语言。一旦心有规范在先,教师的示范性、准确性达到了标准,对学生的引导有方独到,方式多元,从学生的学情生发引导探索之旅。久而久之,规范性便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二、教学口头语言审美性触发启迪性

教学口头语言寄存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它真正的美感源自言辞中洋溢着的热情。教师只有把鲜活的灵思巧用到自己想要表达的话语之中,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才能“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花木兰》中有一段花木兰来到前线的句子:花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前线。这段话读起来,似乎很无味,无非就是做几个动作,来演一演,读一读就可。但如若教师设置趣味情境,在读念的时候置身相应情境之中,加上表情、语气的辅助,将学生的情感渲染一番后再来读这段话,学生欣赏的心绪就充满了信心和无限力量。

【课堂情境】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黄河,黄河水气势恢宏,连绵不绝,听!那黄河水震耳欲聋,奔腾不息。看!这就是燕山,山坡陡峭,高耸入云,山势险峻,地形复杂,是兵家必争之地。同学们,当你站在这气势磅礴的黄河边,走在那陡峭险峻的燕山上,此时的你会有什么样感觉?

生:害怕。

师:可是花木兰在渡黄河,翻过燕山的时候,是否害怕过?你觉得她怎么样?

生:勇敢、不畏艰险。

师:所以,勇敢的花木兰告别了亲人(引读)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前线。

 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体会到了文章蕴含的情感,更是领悟到了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三、教学口头语言的启迪性

解析小学阶段学生年龄特征,我们会发现:孩子们都喜欢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讲解。因此,教师要尽量使用含蓄幽默、措辞优美的教学口头语言,以激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从而他们思维的“小雷达”时刻扫描着老师,也成功避开了他们思想开小差的可能性。反之,如果教师整节课都节奏规整,波澜不惊将课本或教案一字不差地通读下来,就必然收效甚微。

在教授《望梅止渴》的课文中,为了让学生更确切地理解“望梅止渴”这个词语的时候,我在课件上设置了一棵挂满了梅子的大树,让学生通过图片的观看,理解“望梅止渴”的意思,学生们会说,“一看到梅子,我就想到了梅子的酸味,干渴的嘴巴就一下子不渴了。”虽然学生们从字面上解释很恰当,但我并没有迫不及待地把这个词语的真实意思做解释,而是在学生们学习完课文,理解了荒原里其实根本不存在梅子以后,再通过语言缓缓启发,理解“望梅止渴”中的“望”并不是看见梅子,而只是将士们的想象。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品读和理解。

四、教师口头语言的创设性

每个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同一篇课文,同一教学过程,同一种语言基调,没有创新,没有修改,自己的情感也在教学过程中不那么投入,何况是听课的学生。因此,教师口头语言必须要有创设性,富有感染力,教师自己授课敢于“推陈出新”,使学生也能“百听不厌”地积极投入,“有趣”是创设性焕然一新主旨所在。

同样,在《望梅止渴》课文的第一小节中,出现了许多难以理解的四字词语:烈日高照、火烧火燎、口干舌燥、嗓子冒烟。以往的教学,通常采用领读,朗读,比读等老套的学习方法,既无趣又烦琐。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这四个词语藏着一个小秘密,“烧、燎、燥、烟”四个字竟然有同一个部首,那就是“火”。“火”字旁的字一般都有“热”的含义,说明这四个词语都能让人有“热”的感受。于是,我就用“画板”软件亲手画了一个炙热的太阳,然后画了红色的大地,将士们在荒原的背景下,徒步行走。我让学生们看着图片,创设了一段教学过程:

师: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在荒原大地上,这就叫——

生:烈日高照。

师:灼热的太阳光,把荒原大地晒得像火在烧,像火在烤,这就是——

生:火烧火燎。

师:将士们个个头顶着烈日,脚踏着滚烫的大地,不停地流汗,嘴巴都干得裂开了,这就是——

生:口干舌燥。

师:将士们是如此的干渴,渴到什么程度呢?连嗓子都快冒烟了,这就是——

生:嗓子冒烟。

学生们通过图片的观看和教学语言的创设性引导,不仅理解了四个词语的含义,而且被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而教师自己呢,不断咀嚼精湛的口头语言艺术,也享受着语言艺术的魅力。

五、教师口头语言的激励性

在语文教学中激励语言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对唤起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诸如低年级学生,教师任何一句评价语都往往会左右他们的听课情绪。当然,激励性的评价语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引导激励性,简单的如:“你真棒”,“回答得很好”,“不错”……学生恐怕听来无关痛痒。如果是及时并具体地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评价,如“相信你下次思考更周密,一定能回答好”、“你真是个小博士,知道得那么多”、“你的回答不仅准确,而且声音也很响亮”,“那么难的问题也能回答出来,看来你真会动脑筋”……对学生适时的有效评价会充分展现出教学语言的激励性功能。

但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激励评价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我们时常听到老师这样夸学生,“你脑子真灵”、“你写的字很好看”、“你回答得还可以”虽然这样夸对孩子有激励作用,但语言上却不够规范,老师应该说,“你真聪明”、“你写的字很工整也很美观”、“你回答得很正确,但不够具体和完整。”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让我们牢记这句话,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细致辨味课堂口头语言,在语文课堂上营造一个个教学语言生动鲜活、教学手段形式多样、师生评价交流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演绎课堂意料之外的精彩。

 

 

 

 

 

缘来圆趣足球梦

陈许佳

瞧!球场上那神采飞扬、带着队长标志的男孩正是我们班上的体育健将——小郭。在与小郭同学朝夕相处两年不到的时间里,看着他从一个内向、害羞的少年蜕变成一个自信、坚毅的男子汉,这一路蹒跚却见证着小郭和足球那份解不开的情缘。

一、响应号召 促机缘

足球,作为一项体育竞技,在世界体育运动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之所以能被传承、被推崇为世界第一的体育运动,它不仅代表了一个人、一支队伍,还能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信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振兴足球作为发展体育运动、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摆上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要下决心把我国的足球事业搞上去,李克强总理高度重视足球等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工作,国务院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我国足球改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打好机遇。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通过扎扎实实的训练逐步提高中国足球水平,将积极向上的足球文化化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时光回到2017年的9月,入学的第一周学校就聘请专业足球教练进校园,带动一年级新生体验足球课堂的乐趣。在得知足球教练要在一年级的男生中挑选足球队队员时,小郭这个在幼儿园有最初“足球梦”的孩子蠢蠢欲动。作为候选对象,他要通过选拔足球队员的测试,历经体能、协调性等一系列测试,以此作为选拔依据。足球场上,只见男生们有的在绑紧鞋子,有的在热身,个个蓄势待发。在一场激烈的角逐中,小郭大显身手,他和其他几位同学的表现都得到了教练的青睐。课后,班级里叽叽喳喳的分享着胜利者的喜悦,闻讯赶来的我进入了同学们的“包围圈”。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捷报频传”,喜出望外的告诉我班级里有个未来的足球明星。当时的我还只是小郭同学的任课老师,为期一周的接触,对这个内向话不多的孩子没有过多的印象。印象中的他,乖巧、听话,少言寡语。回头一看,我还是第一次在他脸上看到了自信、兴奋溢于言表。

说来也奇怪,在与她妈妈的对话中我得知,小郭对加入足球队可是满腹信心,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并且他向妈妈保证:在学习上更加自律。在和妈妈“达成协议”后,我们悄悄观察着这个信誓旦旦的小郭,他不会是三分钟热度吧?然而,小郭的在校的表现真的令我大吃一惊,他准时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训练前夕向各位老师报备,成熟的样子俨然像个高年级的男孩。为了和心爱的足球有更多“亲密的接触”,他可是铆足了劲。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圆圆的足球确实魔力十足啊!

二、心有猛虎 初尝试

记得2014年相关报道提到,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德国看望训练的中国少年足球运动员时说:“在这里训练会对你们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对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起到带头作用,让更多青少年投身足球事业。我看好你们!看好你们这一代将来成为出色的足球运动员。这是我的愿望。”如此恳切的话语激励着新一代的足球迷们,他们在用自己的担当完成国家寄予他们的希望。只要在播下心灵的种子,用行动去催发,那么一个小小的梦想,或许从此熠熠发光!

两个星期后,小郭就展开了艰苦的训练。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每天一个半小时的训练强度,让有些小队员苦于太累而选择半途而废。然而,看着小脸逐渐变得黝黑的小郭同学,他仍然不懈坚持着。这不禁让我想起当初他被选上时的那份自信。是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对于刚入学一个多月新生而言,我在小郭身上看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诠释。作为英语老师的我,课堂上在讲到关于动作一课时,许多同学都表示“I can play football. 小郭同学也不例外。足球作为社团活动在学校蓬勃开展,这项运动不仅能激励学生努力地学习、拼博,也在运动中历练着孩子们坚持不懈、团队协作、相互尊重的良好品质。

某月的周六,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学校观察足球训练的学生们。一个个红色攒动的小小身影跟着教练有模有样地做着踢球、颠球、运球动作,动作标准,节奏到位,认真的孩子真的特别可爱。小郭也看到了我,既紧张又带着一份腼腆地朝我走来,问:“老师,您怎么过来了?”我十分惊喜他能主动和我交流,说道:“老师来看看你们有没有认真训练、学习本领呀!刚刚看到你认真的带球、传球,在家里没少下功夫吧!”小郭狠狠地点了点头。就是这份坚定、耐受、坚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郭同学荣升为一年级足球队队长。带着队长标志的他,格外的自信,但不骄不躁,第一时间回教室与同学分享了这个好消息,他还表示会在今后的训练中更加勤奋。在以后的每天学习生活里,小郭除了回家复习书本知识之外,足球技能的复习也成了小郭的必修课。

从入选足球队员到成为足球队队长,短短2个月的时间,小郭所拥有的不仅仅是一份运动天赋,更是对足球的热情,这份天赋和热情需要“不懈努力”作为每天的滋养。当初坚定不移地想参加足球队,如今坚持以一颗谦卑的心去训练,去学习和揣摩,小郭收获的不仅仅是娴熟的脚法、技能的提高,他比同龄人更有了一份规则意识。在班级里,小郭的表现能收能放,鲜少有调皮的时候。足球场上的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带到了他的学习日常之中。遵守原则,不做不合时宜的事。在足球比赛中讲究团队交际能力,在班中他也能将这一优势运用自如。努力配合老师展开每天的学习,并且能够在自己闲暇之余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同时,偶尔输掉比赛的他也能多一份“不怕输,不服输”的勇士精神。

学校举办校运动会时,小郭可是力拔头筹,自愿报名参加班级接力棒比赛。作为运动员的他,跑步的速度自然比其他孩子要稍快一些,他勇挑重担,担任接力棒的最后一棒。在前面三棒实力略逊的情况下,他一鼓作气为班级创造出接力跑第一名的好成绩。但是他并不邀功,说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正是这样的体育精神,影响着他的方方面面。周三颁发奖状时,我就借此给学生们开了场关于班级建设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讨论着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班中创造自己的价值。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小郭同学却冷静的举着手,说道:“我是足球队队长,跑步也是我的强项,我想成为体育委员,带领班级做好体育健身。”想不到一向沉默寡言的他说出如此肺腑之言,在班中提出自己的目标想法,实在勇气可嘉。我想了一下,应道:“等到二年级重新选举班干部时,我希望你能认真参加竞选。”此时,同学们那崇拜的小眼神正投向班中的运动“偶像”。

三、实力担当 增信心

转眼,二年级新学年如约而至。开学不久后,中队里就在积极筹备竞选班干部一事。我明确了竞选的几项要求,满足条件的同学被推选,当然也可以自荐。果不其然,小郭的名字马上出现在被推选名单中。经过了自我介绍后,同学们进行了投票、唱票、计票,小郭以30票的高票数成功进入了我们班中队长的行列。在队标志授予环节,他与其他中队长一起,宣誓、佩戴标志。自此,小郭开启了自己的体育委员之旅,带领大家排队,做操。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经过指导后的娴熟管理,我似乎看到了一颗新竹的拔节生长。

同年的11月,又有喜讯传出,小郭在自己不断的努力下,进入了精英队训练。可想而知,进入精英队训练意味着训练时间的增加,训练难度的递增。起初在精英队教练要求下,足球队员必须熟练颠球10个以上,而他只能颠三到四个。低头蹙眉中,我看到了小郭的心急。而接下来的举动,也让为他捏一把汗的我放下了一颗忐忑的心。小郭除了学校的足球课反复操练颠球,在训练场上、回到家中,他每天给自己定下目标。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他有了第一次突破30个以上的成绩,高兴之余又给自己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下次要颠到50个。言出必行,在这方面他是说到做到的孩子。没过多久,50个以上的颠球次数也被他一一突破。要想比其他人更强,只有自己付出更多,小郭就是喜欢暗地里跟自己较劲。寒来暑往,不管多热、多冷、多累,他都会坚持到底,这也许就是足球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坚韧素质。

随着二年级临近尾声,球队之间的比赛增多,小郭作为精英队的主力队员,他的日程也被安排的满满的。为了能让他在学习和足球能兼顾,我也做出了调整。每天利用休息的时间,提醒小郭完成学习任务,在确保学习不落下的情况下,配合教练完成各项训练任务。4月的某一天,小郭和其他队员外出比赛,第二天上课时看他精神不佳,经多番提醒小郭才回过神来勉强上完了整堂课。下课时,我第一时间找来了小郭询问原因,原来是昨天的比赛是小组168的淘汰赛。作为客场比赛的封小球员,在比赛中以3:5遗憾输掉了比赛,这样的局面让一直持有优势的足球队一度有点灰心,从而影响了球队的士气。了解了情况后,又得知本周五还有一场主场比赛,于是,利用大课间的休息时间,我们班一起到赛场上为封小的足球队加油打气。操场的上空飘扬着整齐的口号“封小加油!小郭加油!”,他在球场看到班级的同学们为他的呐喊助威,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只见他传球生猛,脚法精准,一连进了2个球,令我方士气大增。经过激烈的角逐,我校以8:1的领先优势主场获胜。这不仅是小郭的荣誉、足球队的荣誉,也是我们全体二(5)班的骄傲、学校的骄傲。

四、班级共荣 创辉煌

经过上一次的经历,我决定以“封小,我成长的乐园”为主题开展一次班会课活动。在前期,我请小郭以体育委员兼足球队的主力队员的身份谈一谈自己在进入封小、加入足球队之后的成长与蜕变,进行自我剖析。小郭同学在接到老师的任务时,表情凝重,有点迟疑。我把他揽过来,问:“作为班中的体育委员兼足球队员,你有着班中同学不及的过人之处,老师想请你谈一谈自己加入足球队的体会,和班级同学一起分享一下好吗?”小郭同学低下头,轻声说道:“我怕我说不好。”“你只要把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想法告诉给同学们就行了。”我拍了拍小郭的肩膀,相信他保证能行。

在班会课上,小郭清了清嗓子,开始洋洋洒洒讲述了他是如何喜欢上足球、加入球队前做了哪些准备、加入球队后如何训练、遇到困难时怎样咬牙坚持。同学们听得入了神,听罢不由自主为小郭鼓起掌莱。紧接着,在小郭同学的引入下,我开始了本节课的主题,先请同学们发表感想,有的学生说:“小郭非常厉害,也很佩服他的坚持,能够在烈日当空、冰天雪地的天气坚持训练。”还有的说:“小郭同学喜爱足球,为了他喜爱的东西,他能够咬牙坚持。”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谚语“All study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并向同学们解释:只工作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同学们马上哄堂大笑,有人又开始说起来了:“小郭这学期进步非常大,从一名普通的队员,到现在是中队长了。”“小郭学习好,足球也踢得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着。“同学们,来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我抛出一个思考题。“是学习。”同学说道。我说:“没错,来学校的首要目的是学习,但是我们要学会方法,怎样做一个积极向上,做一个有用的人,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小郭作为体育委员,他能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帮助老师和同学们做好体育锻炼;作为足球运动员,他能勇挑重担,在球队发挥着自己的实力。小郭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他代表着我们二(5)班每一位同学,我们是他坚强的后盾。”同学们齐刷刷地用真挚的眼神看着小郭微微泛红的小脸,一股无形的凝聚力好像在此刻慢慢升腾。

五、偶像效应 起变化

此次班会后,小郭成了班中的偶像。同学们时常会在足球课、体育课围在小郭身边要求他教授足球技巧,活脱脱像一个个小“粉丝”。现在的学习不仅仅是课本内容的学习,更注重过程的体验。平时在课堂中同学们只能听到小郭一系列的进步与改变,但不知道他的球技如何,在我决定带他们作为拉拉队呐喊助威的那一刻,同学们看到小郭的实力,对他刮目相看的同时自然更加深了对小郭的崇拜之心。作为偶像,小郭也是挺起了腰板,课堂上发言变多了,自发地帮助班中有困难的同学,屡次登上班级好人好事名单。足球队中的团队合作也发挥了该有的效应,小郭是班里有力的调解员,能很好的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

现在,小郭依旧每天带领同学们整队、做操、跑步,每天坚持一小时的足球训练,依然从不马虎,还是那样不骄不躁。每一场比赛中积极备战,发挥队长的领导能力,在球场上体现自己的最大价值。从加入足球队到现在,一桩桩一件件在笑过身上发生的小事打动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的坚持,无疑让我为之欣慰。这个孩子的内心一直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足球不仅仅是他的兴趣爱好,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圆圆的足球,陪伴他健康成长!在这成长过程中有倾心传授技能的教练,有团结一气的队友,还有一直鼓励他的老师和永远都支持他的爸爸、妈妈和姐姐。这两年,小郭从普通学生成长为班干部,从普通队员变成足球队队长,从优秀队员变成精英队主力,但唯一不变的是他对足球的那份热情,那份执着,希望他能保持当初报名参加球队的坚定,相信他在足球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加油吧,足球小子!

                            

 

 

 

 

与阅读交友

张幸欣撰

   书是开启未知大门的钥匙。在崇尚知识的今天,阅读量的多少,阅读能力的高低,阅读面的宽窄,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成长。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却可以定位人生的方向。“读书益人生,书香满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势在必行。

关键词   阅读  习惯  习作  能力

“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作为教师,我们就是希望的播种者。我想在我的教学中播种阅读的种子,让学生收获知识的硕果。在实现中国梦的路途上,与书为友,与经典同行,带领学生在书海中渐行渐远。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精神的财富。”如何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阅读是我思考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时间花费在课外班补习中,题海战术的学习中,很少有孩子真正喜欢阅读,长此以往,学生是可怜的,民族是可悲的。“读不读?读什么?怎么读?”这一系列问题摆在我的面前,打开油墨飘香的书,我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阅读是一个人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也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身为师长,要努力营造读书氛围,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点亮学生的阅读之灯。

一、阅读是源头活水

一本好书往往凝聚着一个人思想的精华,蕴藏着作者的灵魂。“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读书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他的品味。我想让同学们做一个有书生气的人,我每天坚持和学生一起读课外书。以正确的坐姿、认真的态度,坚持的精神,告诉学生一个信息,老师也是坚持每天读书的。学生在老师影响下也逐渐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课室里的读书氛围逐渐浓厚起来,每天早上来到后,班级同学默默地拿出自己喜爱的书,爱不释卷;每周固定的阅读课时间,师生共同捧着一本心爱的书,在书海中遨游。渐渐地,学生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班级里随便说话的少了,读书的多了;东张西望的少了,全神贯注的多了。我要让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

二、阅读苦中泛甜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我便开始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我向学生推荐一些有营养、有内涵的书,让学生从书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从《小学生必读书目》到经典小说《中国四大名著》,从优秀动物大王沈石溪到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我都逐一向学生介绍,在不同的学段向学生进行择优推荐。我倡议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中圈画出好词好句,在书中写出自己此时的所感、所想。同时可以准备一个积累本,把看到的成语、格言、谚语及时抄写下来,引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每到周末,让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好句背诵下来,为今后的习作打下基础。我也建议学生利用双休日和家长共同去图书馆,置身于热爱阅读的人群中对孩子们是很有益处的我认为图书馆就是最好的阅读起点。让学生的阅读赢在起跑线上,每个爱读书的孩子都会拥有一个灿烂的心情,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三、品位书中的营养

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的阅读量总是有限的,家庭教育要与儿童的成长同步,我建议学生和家长每天共同读书半小时,先同读一本书,相互交流读书的感受,互相感染,互相督促。

书籍的润泽,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家长。家长能蹲下来,从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我还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在学校开办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在学校讲自己在书中看到的有趣的故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讲述中,声情并茂,此时,与他共同看过这本书的同学也可以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学生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了。  

在交流中,学生共同感受书的乐趣,品味书的韵味,进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充分飞扬。和书籍成为朋友,心灵得以平和,精神得以慰籍。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好习惯,为自己而读,为人生而读。

四、躬行中建立认知经验

一个人提升自我的关键因素就是要看其自我充值,自我提高的学习能力。阅读和习作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只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能用到好的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引用到古诗、名人名言,使自己的文章增色添彩。

正如孔圣人所说:“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当“阅读成自然”之时,学生全面发展基本条件就已经具备了,而且会极大的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当学完一篇节选课文,我都会让学生找到原著读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每当学生读完一本书时,我也会适时鼓励孩子发放阅读存折,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阅读量最大,谁是阅读的大富翁;每当学生有精品作文问世时,我也会利用板报在班级进行展览,让学生互相学习,及时发到家长微信群里,让其他家长借鉴学习。读书和习作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努力培养的方向。

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我们最终必须用孩子们在发自内心阅读时发出多少笑声和留下多少泪水来衡量他们的阅读能力。让我们为学生的终生阅读而奠基!

 

参考文献

[1]雷夫.艾斯奎斯.《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M]. 美国: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9.

[2]韦秀英. 哈佛凌晨四点半[M]. 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2.

[3]尹建莉. 《好孩子:三分天注定 七分靠教育》[M]. 中国: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

 

 

 

把课堂还给孩子

       婷撰

欲与一本好书相遇,需要一定的机缘。而缘分似已注定,在今年寒假,在学校巧妙的安排下,我与你如期而遇,即我与《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的邂逅。

徐洁老师的作品基于学生的立场,聚焦课堂教学的改革,深度剖析了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在使命,并从多个方面(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学习组织,课堂评价等)勾勒了一幅教师真正的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美丽画卷。而我也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不少的绘画技巧。

物质奖励是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但用奖品激发学生上课举手发言的积极性具体情况究竟如何呢?经过教学过程中的试验,我发现实际情况与书中描述不尽相同。物质奖励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不会持久,要想持久地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热情,最关键的因素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本身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学生主动才是真正的主动。

为了化学生的“被动”为“主动”,我们可以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引发学生思考。情境的创设具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应注意情境的使用必须恰当、贴切、适时、针对不同的科目、学段具有不同特点。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学习英语需要贴近他们感兴趣或新奇的事物。因此,为了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在英语课堂中开口说,我也是煞费苦心。所以他们的主动,成为我的动力,在课前我会在办公室、教室两点一线上,来回几次,为的就是在课堂上利用一些新奇的材料模具,给学生制造一点惊喜场面,这样他们便会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没有配套的人物头像时,我就抽出时间自己制作,色彩艳丽的单词卡片,我也会亲手描绘,利用这些的好处便是学生的参与度会大大提高,能跟着老师的脚步,在愉快的情境中主动学习。如果课堂的气氛不够好,我可以靠两只手,百变的表情,尽情的演绎,什么实物,动物,人物都不在话下,学生在我活泼形象的肢体语言的带领下,不管是开始的warming-up,还是新授词汇,还是平时的练习中,都能让学生主动张开嘴,积极踊跃的说上一说。情境让“我”说转换成“他们”说。

陶行知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好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这与这本书的主旨不约而同,意在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课堂带来不一样的色彩

      王嘉雯撰

假期里,读了《我的教育信条》和《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两本书,很有感触。教师确实有必要读一些教育理论相关的书籍,一方面通过读书提高自身学养,另一方面可以和别人的教学理念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这更是一种珍贵的体验。下面简单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很多评课、赛课的活动,如果教师‘满堂灌’则必然被打入冷宫。教研员评课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往往是:‘老师讲得过多了’” 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只觉作者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在那一个瞬间,我想起当初武宁路老师听我的课,给出的就是这样的评价。“一言堂”绝对是现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避讳的,类似的话是我常听到的,但《把课堂还给学生》中提出的应该正视讲授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就几不可闻了。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或许是合作教学方式极大的优势生生把讲授法逼入了它的对立位置。其实,大学里的课堂教学,讲座,包括我们老师参加的培训,也大多数是以纯讲授的方式进行的。我们只是一不小心把讲授法过于妖魔化了。

    讲授法有其优势,同时也具备不可忽视的弊端,特别是在低年龄学生的教育中。优点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书中讲授法的缺陷和不足总结得特别到位。想来正是这些缺陷和不足,使得很多老师视其为洪水猛兽,忍不住要口诛笔伐。首先讲授法对师生的要求很高。讲的人必须要讲得精彩,而听的人不仅要认真还要能够接收到信息。对于成人来说不算大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是很大的挑战。特别是面对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讲得不够好,对学生的管制也有欠缺,孩子们很容易课上走神,那这一节可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就是浪费。其次,学生过于被动。我自己在课堂上也能明显感觉到学生面对他们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内容,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面对低年龄阶段的孩子,还是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动的机械学习不利于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最后,学生难以明白知识的内涵。由于缺乏直接实践和及时反馈的机会,讲授法教学让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准确来说,不是讲授法是洪水猛兽,只是它在小学教育中与合作教学法相比是处于劣势地位的。

 然而,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代表教师就是零参与。教与学,两者是不可割裂的。老师该讲授的地方还是要讲授,只是学生需要更多体验和感悟。一堂课中,老师讲授的时间和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还是要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其中传授的知识要丰富多彩,整个过程也是灵活多变的。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用才能带来灵动高效的课堂,教师要善用教授法等教学方法,给课堂带来不一样的色彩。

 

 

 

 

 

 

笑脸全家福

家委会副主任 韩稳稳许广民撰

女儿从小是和外公外婆一起长大的,有一次女儿突然对我说:听外婆说,我小时候你一直在照顾奶奶,直到奶奶去世你才“管”我。当时,我听了心情十分凝重。

为解除女儿心中的疑虑,我很认真地回答了女儿:是的,爸爸当时为了照顾奶奶,每天早出晚归,就这样服侍了奶奶六年,在最后那一年你出生了,那是爸爸最辛苦的一年,所以由妈妈和外婆外公照顾你。女儿听了眼睛里充含着泪水,微微地点了点头。

随后我接着前面的话题问到:现在外公外婆都老了,身体也不好,爸爸要照顾他们,还要每星期去医院为他们配药,也不能长时间陪你,那你会“怪罪”爸爸吗?女儿说:不会。我又玩笑地问了一句:那等爸爸妈妈老了,你也会这样照顾我们吗?女儿用力地点了点头。

说来也怪,外婆腿脚残疾走路不便,女儿和外婆在一起从来没有要外婆抱,无论是出门散步还是游玩,外婆和外孙女总是一老一小“小手牵着大手”,而现在,女儿更像个“小大人”,时刻关照着外婆。平时女儿喜欢画人物线描,画得最多的就是充满笑脸“全家福”。

 

家教心得: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所作所为,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家庭教育要从孩子的品德教育抓起,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的表率言行要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遵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

 

 

 

 

 

 

父母,孩子的领跑者

五(4)班 徐锦阳家长撰

   你若笑,世界便充满欢笑;你若哭,世界便全是哭喊。你的心态决定了你生活的质量,而你的心态又取决于你的素养。何谓——素养?百老师云:素养,即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 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宋陆游《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 《 后汉书·刘表传》:“ 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彰显了一个人的素养。而我们的自身素养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俗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我们的所有行为,都如复印机一般印在他们的血液中,根深蒂固地影响他未来的发展。作为父母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素养,来引导孩子向前向上呢?在此,就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分享一二。

    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自己必须先成为那样的人。勤劳的父母养出的孩子肯干;善良的父母养育的后代仁慈;书香门第出知书达理的后辈……反之亦然。孩子是一张白纸,最初每一笔勾线,都是孩子以父母为模的描摹。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能培养出尚学达礼、勤劳善良、宽容谦和、乐观进取的孩子。然而,如果没有善待孩子的教育,就很难培养出理想中孩子应该有的样子。

    初为人母时,迫于生计压力,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富足的物质生活,孩子还不满周岁就完全托付给婆婆。我在离孩子居住点单程2小时车程的郊区上班,周末回家。时不负我,努力有了回报,很快我便获得了事业上的晋升。但孩子却因为作为母亲的我疏于管教,经常会在小区里咬同伴,还养成非常不好的吃睡习惯。在后续的生活中,身心受累。作为父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只能抓耳扰腮。在问题出现后,反观自己的教育,发现问题在于:父母的失职,是孩子问题的根源。孩子与爷爷奶奶相处最多,奶奶对孩子作息时间的随意和爱看电视的习惯严重影响孩子。孩子爸爸又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又给了孩子玩手机的理由。而爷爷的暴脾气直接给孩子压抑的成长空间。作为孩子最大靠山的母亲——我,加班成了家常便饭,休息时大多在补眠,对于他的成长多半是缺席的,孩子一下子迷失了方向。一旦发现问题后,我便果断换工作。通过沟通及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引导家庭成员同心协力创造适合孩子身心发育的温馨氛围。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做的改变有两点。其一,把之前因工作而疏忽的爱好,锻炼身体和看书写文给重新拾起。孩子在我的影响下,时常与我一起跑步,为他后来体育的热爱打下了基础。在幼儿园期间,他克服了对水的恐惧顺利完成了学校游泳课程。在溜冰课程上更是表现出色,每次溜冰课都作为动作示范的教材,供同学参考,学校展板上更有他花式溜冰的飒爽英姿。那份阳光与自信与曾经打人的狰狞和盯着数码的沉迷判若两人。而因为我对文学的再度热爱,提起了孩子的兴致,每一天睡前听喜马拉雅的晚安故事,以及背古诗词成了他每天必做的事。在幼儿园期间,他多次被选去参加朗诵及讲故事比赛。进入小学以后,他也身兼数职,并享受职责承担带来的成就感。更让我值得骄傲的是,孩子上一年级一年来,每一天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对站在校门口的老师和保安鞠躬行礼,问候老师们早上好。在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尚学达礼的素养。同时还有很多良好的素养,不一一列举。

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由让我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慈济创始人证严法师的话:不要担心孩子,要多祝福他,他才能真的有福。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切记不要受环境的影响,而方寸大乱,让孩子承受太多不需要的辅导,使得孩子在压力中成长。最好的教育,不是来源于培训机构,而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做一位有素养的父母,孩子的未来自会生成通往成功之路的解码。

    成为一位有素养的家长,才能助力孩子的一生,为孩子创下再多的物质,如果忽略了对他的教育,未来依然岌岌可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的求经之路可概括为:多看书,少玩手机,多用手机,特别是少玩手机游戏,用手机来学习,引导孩子一起加入,让孩子增长知识。如果时间上比较宽裕,参加一些慈善公益活动,能带孩子最好,带不了孩子,自己参加,养好自己那颗清净的心,才能保证孩子的纯洁和善良。养成好的作息时间和健身习惯,让孩子未来能有一个好体格。一起做家务,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时让孩子养成勤劳的好习惯。父母,若能做到这几点,孩子又岂有落后的道理?            


联系电话:021-59137048 学校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吴杨路50号

copyright©2017 上海市嘉定区封浜小学

沪ICP备11021021号-4  |